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6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2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91篇 |
理论方法论 | 61篇 |
综合类 | 597篇 |
社会学 | 74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政治格局形成之时 ,有两个申国存在 :一为西申 ,即申侯之国 ,地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 ;一为南申 ,即申伯之国 ,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县以南。《国语》谓周幽王太子宜臼被废之后所奔之“申” ,即《竹书纪年》之“西申”。南申都邑为楚所攻灭后东迁至信阳 ,后人谓之曰东申。骊山之戎即骊戎而非申骊与晋申 ,周宣王所伐之“申戎”为姜戎之别种而非西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左传》、《国语》等相关材料的钩稽,研究春秋时期臧文仲其人其文。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最为重要和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及辞令等文学创作,为后来的叔孙豹等鲁国君子所继承,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4.
屠本<十六国春秋>是依据残本、大量搜集相关史料而成的辑补本,不是杜撰的伪书.判断崔书是否亡佚有三个重要的标准,一是历代书目是否载录,二是历代著作征引情况,三是屠本与其他著述内容异同比较中找出证明残本存在的根据.崔鸿<十六国春秋>并未亡于北宋,直至明代中期仍然没有亡佚,现可找出其流传的基本线索,屠氏正是利用此残本辑补成书的.残本可能亡佚于明末清初.就屠本内容分析,其中部分内容未见其他典籍保存,这是残本保存至明中期,并是屠氏使用残本辑补的明证. 相似文献
5.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
春秋跻僖公是将僖公神主置于鲁君所有祖神之前,如此理解,不仅与<左传>、<国语>以及<公羊传>、<穀梁传>关于此事的记述和评价完全契合,而且使上述文献所载互相吻合.何休所谓跻僖公于闵公之上和范宁所谓升僖公于庄公之上都不正确,杜、孔注疏在相信升僖于闵的基础上肯定跻僖公是逆祀而不是非昭穆,是在错误前提下得出的错误结论.历来的臣子一例说、国君如父说以及为人后者为之子说,与周代文化环境不合,多为曲解.跻僖公事件出现的原因有三:对僖公的特别尊崇,对现任国君鲁文公的迎合,动荡时代宗法面临的困境.秦汉以后囿于儒家价值标准和保守的学术态度,在学术研究中,求真意识淡化而政治伦理观念强化,因而在牵涉到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以今例古,遂造成对春秋跻僖公的错误理解并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6.
罗永年,1971年生,字仲玉,号长辉,又号日月轩,山东菏泽人,现居北京。自书、自诗、自画,诗书画作品多次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社会报》《北京旅游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7.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在周代的礼乐文化中,诗歌、乐舞共同组成了保留、传播族群历史记忆的立体空间。雅乐概念的衍变标识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其具体内涵展现了由仪式乐舞所建构的线性历史框架。其中的《大武》不仅是对周初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表达,更揭示了仪式性活动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关联。周代乐师的“讽诵诗、奠世系”具有记忆族群世系、建构文化认同以及融合古今历史、填补记忆缺口的功能。随着礼乐制度崩坏,以及乐师主导的仪式性记忆模式向史官主导的文字性记忆模式的转变,原先附着于礼乐机制上的《诗》的乐义为后来孔子创作《春秋》所吸纳,这便是孟子所言“《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内涵。借助理解仪式性记忆与文字性记忆在早期文化发展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此后学术发展中“口述”和“书写”两种知识传播途径,以及经学阐释在“重义”和“重事”上的两种偏好。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霸王盟誓行为性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不断结盟 ,人们一般认为是礼崩乐坏。本文认为盟誓制度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种体制 ,周王与诸侯以盟誓相联结以及诸侯间以盟誓相交流是周代国家的重要特征 ,因而盟誓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战争中 ,特别是早、中期霸王盟誓行为的性质是维护周礼 ,是礼乐文化的发展而非背礼违乐。春秋中后期 ,诸侯盟誓的性质变了 ,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10.
郭俊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不学诗 ,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经》实用价值的概括 ,也是对春秋时期四百年赋诗言志的总结。《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诗言志能够有效地参与、推动外交活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以《诗经》为外交语言充分表现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修养 ,并且可以含蓄地展示国家的实力 ,包括国内君臣、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赋诗言志不仅属于那个时代 ,而且在整个文化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