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5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4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6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444篇 |
理论方法论 | 71篇 |
综合类 | 1046篇 |
社会学 | 43篇 |
统计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刘倩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5):69-76
英美汉学界的赋学研究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时代语境、研究视角、观照维度以及方法路径均不相同.基于此,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期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繁荣期四个阶段.梳理这四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总结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指明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拓宽国内赋学研究视角、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是乡村公共服务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数字技术在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高效化、智慧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信息透明、交易成本降低、服务网络化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创新。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创新仍存在数字化人才不足、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数字化融合不够等客观问题,需要聚焦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快人才队伍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数字化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并促进模式创新,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63.
曾国藩论赋以小学为本,着眼学问,强调用字精确;而立足现实关怀,视赋为经世之用,注重修身。这是其赋论思想的根基所在,由此衍生崇古重气、力追两汉的赋学风尚。赋体铺陈,落实在字,以小学为本,触及赋体创作“字本位”之语用考量。赋重学问,气行其中,可观才器,故可为致用之具。赋中之气,则须涵泳,故主诵读。曾国藩论赋不多,主见家训,洵为真切。因其出入桐城、调和汉宋、执掌国柄,所论影响深远。因着眼经世致用,于赋体特性所见不多。虽如是,仍足为晚清之世赋论的有力高声。 相似文献
64.
65.
"短韵"不是指小文章,而是指赋文写作当中的事类单薄,不能使所赋对象浏亮明白.并进一步讨论了"韵"与文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67.
傅明善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1):8-12,,27,
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张孝祥的词创作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转变.文章拟就其第一次词风转变作一些初步探讨,主要采用词人生平经历之考察与作品内容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致勾勒出其词风嬗变的基本轨迹,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思想风采。 相似文献
68.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正成为深度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新兴传播媒介。短视频融合了最新技术成果,能够吸纳聚合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创新创造丰富的传播内容,拓宽延展多样的传播渠道,吸引激发广泛的传播受众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然而,短视频低准入门槛和去中心化、个性化推荐和碎片语态、流量导向和娱乐化倾向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要充分释放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巨大潜能,必须协同多元力量,重塑传播格局;优化算法技术,深耕传播内容;加强价值引导,净化传播生态;契合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9.
帝都中心论的文化承载——古代京都赋意蕴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王中心论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与此相应,帝都中心论也就成为古代京都赋的重要文化承载。京都的地理位置应处于天下的中心,从而和天子在政治上的中心地位相协调。在中原建都的许多王朝,其京都赋都宣称它处于天下中心的地理优势。京都赋还把京都所在地域与天界的中心部位相沟连,通过把京都与北斗星相对应而证明它所处的中心地位及对四方的统辖关系。还有的京都赋从战略上着眼,渲染帝都所在地区山川形势的险要,以及它在军事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证明帝都是天下的中心。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