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74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44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1045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赋能效应的实现方式及其资源能力边界。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直接促进了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生成,同时还提升了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能;数字技术应用对不同资源条件下的企业创新活动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其赋能方式存在差异。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生成效应在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中更显著,资源条件较好的企业则更多地从研发投入产出效能提升效应中获益;两种创新赋能效应的充分实现都需以较强的组织动态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82.
基于数字化赋能视角,以酷特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智能制造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实现机理。研究结果发现:酷特在实现供应链敏捷性过程中,通过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和心理赋能3种赋能方式,成功搭建了覆盖客户、运营及合作层面的客户交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仓储采购系统3种复杂智慧系统,进而培育智能能力、连接能力和分析能力3类数字化能力,从客户敏捷性、运营敏捷性和合作敏捷性3个方面实现供应链敏捷性。  相似文献   
83.
汉代是一个“知类”的时代,“家”意识觉醒。赋与小说成“家”的最大学术背景是《汉书·艺文志》将王道分崩离析后的民间私家之学和汉代众多新兴的学术重新汇聚起来,在新的统一帝国建构“新王官之学”,故以新参与者身份择“小说家”与“赋家”分别入“诸子略”与“诗赋略”,观采新王政之道。在早期中国知识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小说家和赋家又以“艺文类聚”之法,将从“类”的知识体系文学化。从知识归类视角考察“小说家”与“赋家”,既要以逆流而上的思路,由“四部”返回“七略”,在文集未炽盛之时,视二者为“一子之学”,在“新王官之学”建构体系中观其流别;也要以顺流而下的思路,观子学与文集成合流之势,觇见二者在流衍中互有交织,可资观采,又繁类成艳而“艺文类聚”,逐渐与子部疏离,进入集部视野。  相似文献   
84.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扬雄最早把美学范畴“丽”用为赋体文学审美范畴,用以指赋言本身之美,以及赋言所呈现的赋象之美。曹丕将扬雄命题重说为“诗赋欲丽”的观点,至刘勰《文心雕龙》把“丽”在赋美学语境中扩展为一个词群。经历这样的历史建构,“丽”最终被确立为赋美学本质论的核心范畴,赋体文学审美的家园因此得以成功地筑造。  相似文献   
85.
作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数字经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驱动作用,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正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热点。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内在机理的理论模型,揭示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资源赋能、产业赋能、消费赋能、开放赋能4个主范畴,推动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其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机理,并为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资本赋能或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借助制度嵌入机制,从社会环境层面对农村农民进行国家社会资本赋能,以“由下而上”的全新项目制运作思路,保障民众在数字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直接参与;第二,经由组织整合机制,于人际关系层面,通过多元主体联合网络为农村农民进行持续不断的组织社会资本赋能,提升农村农民的对外联通性和开放性,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发挥个人跃迁机制的效用,为个体提供兼顾认知和行为能力改造的个人社会资本赋能,帮助农村农民有意愿、有能力地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之中。社会资本赋能可以有效解决由“下不到乡”和“乡村不动”导致的“数字悬浮化”问题,弥合数字鸿沟,从而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7.
加快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于数字技术场域影响的现代性回应和立足“数字乡村建设”的更高层次集成创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需要明确未来乡村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形成“城乡互利共生”态势、健全高质量发展机制中增进“要素组合优化”水平以及全面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中实现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发展逻辑,进而有效协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进程中政府主导推动引领与乡村主体主动承接、技术影响单一规范与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等关系,辩证思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影响,明晰赋能行为的施动主体、承接领域与工作重心等关键问题,突出发展场景引领,力求政策均衡及保障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8.
魅力双流     
《四川统计》2012,(8):F0004-F0004
双流地处成都平原腹地,自西向东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位于成都向南发展轴心区域。幅员面积1032平公里,户籍人口94.21万,辖18个镇,6个街道。双流县是四川开发最早的古县邑之一,始建于公元前1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因境内有锦江、江安河两条河流,故借大辞赋家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而得名。  相似文献   
89.
《神乌傅》于近年出土,赋作者旨在借神乌故事传达弃利避害、全身而存的人生教训与处世哲学。赋文多处征引与化用儒家经典,表现了明显的文人创作特征,因而是一篇文人故事赋,将其定性为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都是不妥的。《神乌傅》显示了说部的特征,作为一个珍贵实例,补充并明晰了古代文学中禽鸟寓言故事赋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0.
试论《西藏赋》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