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61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54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013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推测假设连词是连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推测假设连词的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推测假设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的推测假设连词数量多,在继承上古和中古连词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汉语新词,双音节的推测假设连词占据优势地位,且存在大量同义连词,在复句中的搭配使用也复杂多样。从这一时期的推测假设连词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推测假设连词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992.
从符号学的角度浅析新闻心理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典型的符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符号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 :传者对新闻讯息的编码过程和受众的译码过程。由于传者主体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而带来的编码的不确定性 ,以及受众主体因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带来的译码的主观解释性 ,造成了新闻传受的不对等性。尽量消除这种不对等性 ,要求传者和受者通过相互作用 ,最终达到双方对新闻符号代码的一种“动态中的平衡” ,同时 ,它也需要建立合理的传受心理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93.
论咏史诗的寄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诗人对历史的切入点和对史料、史实的运用区分,咏史诗存在着传体咏史、论体咏史、比体咏史三类。而只有意含寄托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比体咏史诗。咏史诗的寄托是诗人相对游离于史料,使史料成为作者寄托情志的工具才得以实现的。意含寄托的咏史诗在审美价值上要高于其他两类的咏史诗,在诗评史上也受到历代诗评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古代小说以经史价值为度量标准,导致小说的艺术追求与价值追求不一致。而小说的虚构本性与经史所要求的真实性相背离,则造成了小说家的虚构困境,这种困境在洪迈的小说思想中得到了明显体现。洪迈历六十年才编成《夷坚志》,故对其价值问题特别关注。为了使《夷坚志》具有补史性质,洪迈有意识地强调素材传录的客观性,为《夷坚志》谋取存在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995.
佛传与史诗     
佛传与史诗是印度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属于不同的文类范畴,但二者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佛传文学的形成时期,印度两大史诗已经广泛流传,对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佛传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比较明显的互文性。公元2—3世纪产生的《佛所行赞》和《佛本行经》等史诗型佛陀传记,是佛传与史诗结合的产物,从内容看是佛传,从文体看是史诗,具有独特的文体学意义。史诗型佛传不仅体现了史诗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从民间文学到文人创作的发展历程和诗学特性,而且艺术风格从素朴到铺张,开了印度文学史上文人“大诗”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996.
朱子在<文集>、<语类>中有大量关于<尚书>的论述,并详细谟>数篇,为蔡沈<书集传>确立了注释的基本原则和体例.但比较朱子与蔡沈注释,二者在<尚书>训诂、义理和注疏体例上依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7.
唐传奇“缦胡”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传奇中的"缦胡"是个名物词,生疏难解,词义历来聚讼纷纭。我们探源溯流,从训诂、词义演变、出土文物等角度证明其为"带裙边的头盔"。  相似文献   
998.
荀子《诗》学与先秦"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末传道兼传经之儒,其《诗》学与《毛诗》非属同一系统。他一方面阐释经典喻意,推进《诗》的经典权威化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基本精神,为汉代今文学派开启了先河。荀子当撰有"诗传",《荀子》中存有的两种"诗传"的迻录文字,披露了荀子"诗传"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999.
元稹《莺莺传》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小说经典,它所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莺莺为什么“先拒后奔”?张生身边的朋友有的认同张生的“尤物”惑人论;有的则不同意他的自我辩护,“所善杨巨源”就认为是“风流才子多春思”,才使莺莺成了“肠断萧娘”,责任在张生的引诱。宋人多赞同杨巨源的看法,秦观与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一致同情莺莺的不幸,指责张生的薄情。他们的分歧集中于认定事件责任人上面,对事件发生的动机和当事人的心理并未予以关注。元以后,由《莺莺传》发展而来的王实甫《西厢记》风靡大江南北,《莺莺传》本身已少有人关注了。近代以来,古代小说研究者得出了统一结论:“先拒后奔”是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精神桎梏,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在“情”与“礼”的斗争中勇敢拥抱“情”的表现。这样的结论见诸《牡丹亭》,见诸《红楼梦》,见诸许许多多的古代言情作品,几乎成了大部分古代言情作品的标准答案。我们不禁要追问,这么多作品从同一个模子里铸出,它们的个性是什么?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这一个”何在?如果我们承认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那么就不能笼统地套用一种预设模式来框定。而应从作品本文出发,具体分析其情境和意蕴。目前还没有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该行为是莺莺的性羞涩心理及其克服的表现。“先拒后奔”是《莺莺传》的核心情节,如何诠释这一情节,对理解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至为关键。《莺莺传》通过“先拒后奔”这个情节,不仅明确而坦然地交代了男女性欲求这个基本事实,而且将建立在欲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00.
杜甫和崔涂有同名诗《孤雁》,在杜诗经典化的过程中,崔涂诗时常被拿来与杜诗相较,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崔诗本身的成就较高,最终成为经典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唐诗选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诗以诗传"的方式是唐诗经典化的路径之一.经典化过程中,李、杜等大家作为"中心",带动崔涂《孤雁》等"边缘",共同丰富着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