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本文选择17种北京画报和6种上海画报,同时补充以档案、野史、笔记、小说、竹枝词等多种材料,揭示图像资料关于帝都北京的记忆、想像、窥视与重现,解读清末的文化变革,集中地探讨了“城阙”所凝聚着的历史意识,“街景”所体现的空间布局,以及旧俗新知所表露出来的万种“风情”。 相似文献
62.
季念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7-184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人形象以道光、咸丰、同治三位晚清中国皇帝最具代表性。道光皇帝面对濒临崩溃,处于夕阳余辉时代的晚清帝国,勉强支撑危难局面;咸丰时代的晚清帝国已是大厦将倾,他只能苦心维持,艰难度日;同治皇帝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更多地作为国家象征符号出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大而傲慢、无知而自作聪明、创新中又守旧,想有所为而无所作为;忙碌地出现于婚礼、祭祀、觐见等各种仪式中,成为某种符号象征而非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伦敦新闻画报》在对中国皇帝的报道中综合运用了图文互补、对比参照、立体动态等新闻报道和文学叙事手法,从而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展示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3.
沈平子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1):92-96
1931年5月下旬,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徐悲鸿、潘玉良等一行十四人,自南京北上冀鲁,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写生参观,首站抵达天津。
这幅刊登在《北洋画报》第629期的合影,拍摄于1931年5月23日),地点为天津法租界二十三号(即自锦州道至丹东路之间兴安路)北洋画报社门前。 相似文献
64.
65.
陈晓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4-61
晚清画报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读图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以《图画日报》刊载之《新茶花》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文学作品体现了近代转型期中国读图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画报的大众定位和报刊化写作带来了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其二是晚清的读图风尚和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与文图关系的突破,以及连环故事图画基本体式的奠定;其三是画报关于西方意象的表征所再现的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66.
满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7-121
民国时期的《良友》画报以时尚为基本编辑策略。在整体话语建构上,它兼具画报和文学刊物之长,通过把文学作品与图片并置,为文学作品搭配插图、为图片搭配文学性说明文字等方式,图文并茂地传播信息,使图像和文字之间相互指涉,相互阐发,相互补充,生成了深层的意义空间,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时尚话语,立体地呈现了上海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6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93-100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画报》展现了许多女性的劳动场景、模范形象、业余生活场景和幸福生活场景,其中蕴含着女性的劳动价值观、平等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女性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女性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养分,女性自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女性价值观形成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价值观对丰富和发展当代女性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示:丰富和发展女性价值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提倡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相似文献
68.
1928年6月,北伐基本完成之后,整个国家的发展重心迅速转移到南方,平津地位一落千丈.在此背景下,《北洋画报》对“天津”的关注大大超过以往,表现出本土文化转型的趋势.《北洋画报》“时事传播”的重心也转向天津本埠新闻,出现了图像天津和想象天津的高潮,具体体现在“天津现况写真”、“专页刊”以及“市花”选举上.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