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49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091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作文解愁与作赋言情,是陆云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与辞赋观念。而遥承楚辞发愤以抒情忧与愁其相接的抒情传统,且与晋人深情的文学风尚及陆云兄弟坎坷悲凄的人生经历相联系,陆云所谓作赋以言情之情,更偏重于生于愁思的哀怨愁情。这种言情解愁忘忧的文学观念体现在《九愍》等辞赋创作中,又普遍表现出既哀悯屈子又充满个人迁逝之感与生命之悲的悲愁情绪,从而具有浓郁的楚骚余韵。  相似文献   
192.
杨简是使心学真正独立的人。他超越陆九渊,迥异于程朱理学,彻底树立起“心”的本体论,主要体现在心与理、心与正、心与意的辨证上,他颠覆性地重塑易理,从而把心学贯彻到了天人学说中。《月赋》是对其心学体系进行形象和深入阐述的文学杰作,包含其心学、易学的基本要素,并给出和讨论了多个重要哲学命题。他对学术思想的文学传达能力和结合到日常事物的实践能力,为心学传播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3.
1980年以来,中国赋学研究进入鼎盛时代,著述达数百部之多,其中马积高《赋史》、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叶幼明《辞赋通论》、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许结《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价值尤高。这些著作或开疆拓土,引领一代风气,或体大思精,建构赋学理论体系,堪称是当代赋学研究之经典。  相似文献   
194.
明末以来,府县方志日趋完整,描写台湾山水形胜之赋亦迭有创发。台湾地理环境藉赋篇生动之描述,读者得以因辞逆意,以意摩情,足以阐扬先贤荜路蓝褛之功。本篇列举清代台湾府、凤山县方志中有关南部凤山县山川胜境之描写,对照铺写台湾地理、形胜之赋篇,如台湾赋、台湾形胜、地方山水、鸾堂等篇章,并佐以名士诗章之讽咏,参以今人实际登览考察之结果。以供文史相参,熟知当时凤山县之山岳、潭泉、沙洲岛礁、县学、宫庙鸾堂及其传说等重要历史景观,其于好古者或非无益焉。  相似文献   
195.
苦竹属竹亚科苦竹属,是优质笋竹两用竹种。其栽培技术:一、除草松土每年5—6月和10-11月各除草松土1次,松土深3—5厘米,将杂草和树叶翻埋土中。覆土埋健壮露鞭。挖除树蔸、老竹蔸和老、弱鞭根,清除石头等杂物。二、  相似文献   
196.
宿松话中的一种特殊双宾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松话双宾B式是一种特殊句式,进入双宾B式的动词都必须具有“给予”义,这些动词可分为典型“给予”义动词和非典型“给予”义动词。双宾B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赋义性。双宾B式来源于省略了介词的介宾补语式。  相似文献   
197.
本文论述北宋咏物赋借物言理的文化现象,分成借物阐儒家之理、借物言释家之理、借物述道家之理等三个部分,并分析了宋代理学糅合儒、释、道三家学说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诗人之赋”与“词人之赋”以及“讽”与“劝”的矛盾与冲突,实蕴涵着广远而深刻的文学背景。概括地说,汉赋创作与理论,与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雅乐与郑声的矛盾始终潜隐于汉人赋论之中。而汉赋家文学侍从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又决定了他们的赋学理论笼罩于经学语境,在文与质、言与文的交互衍变中徘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