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6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9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57篇 |
人才学 | 3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05篇 |
理论方法论 | 76篇 |
综合类 | 713篇 |
社会学 | 327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163篇 |
2009年 | 149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儿女英雄传》与《型世言》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表现在:《儿女英雄传》双音节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型世言》。的作为领格标志词在《儿女英雄传》中极为常见,使用状况几乎与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而在《型世言》中则未见用例。《儿女英雄传》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我、我们、咱、咱们等,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型世言》保留了明末南方方言中的常见代词,而《儿女英雄传》反映的则主要是当时北京这一地区的代词系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汪大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5):10-13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16.
吴娱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01-113
样板戏看似浑然一体,实则含混复杂,存在一个被逐步提纯、净化的过程,这一点,通过考察样板戏如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就可以看得格外分明。早在1966年,《纪要》就已明确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顶层设计——英雄形象应该具有红色题材、一号主角、组织化身、高大全型这四个特点。揆诸样板戏的诸多英雄形象,柯湘最完美、典范地实现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而《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之则存在较多龃龉乃至矛盾。为了尽可能完满地实现顶层设计,这些样板戏一般都进行过反复的和大规模的修改,而修改的重心则是删除英雄身上的人情味、女性美和传奇性,从而使他们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17.
喻晓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80-186
莫言小说偏好塑造英雄形象,这与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对英雄的塑造有着较深的渊源。莫言小说继承了明清英雄传奇小说正统英雄、喜剧英雄的二元英雄形象塑造特点,又将其中正统英雄为书胆、喜剧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置换为喜剧英雄为书胆、正统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这种改造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与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从文化层面看,它昭示着喜剧英雄所代表的经由现代解放思潮、西方文化与原始文化、齐文化、高密本地文化锻造出来的人之主体觉醒、个性张扬的自由精神在这个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的国度的文化史上终于大获全胜;从生命层面看,它意味着自然生命终于冲破几千年的文化生命桎梏,大获解放,实现了中华文学史上生命价值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8.
冉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6):79-83
刘萧的长篇小说《筸军之城》,究其内部属性而言,实为当代文学制度规约下的宏大题材小说,其以浓厚的女性自我意识、家族观念和边地风情为写作基础,写就了超越的族裔认同、国族想象,并意图获得一种超越的文化认同;在叙事技巧层面,小说以替补与重复的方式塑造英雄,在母性情怀与男子气概之间寻求平衡,以此建构了筸军的英雄血统,进一步丰富了湘西世界的“边地”内涵。 相似文献
119.
120.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少年儿童的童稚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和英雄美,表达了鲁迅的美学理想。也表现了鲁迅把文学艺术创作当做人类的童心在更高层次上再现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