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6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46篇 |
理论方法论 | 96篇 |
综合类 | 1737篇 |
社会学 | 76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183篇 |
2007年 | 194篇 |
2006年 | 159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与当时的民俗存在紧密的联系 ,广泛反映农事生活、精神生活、民风信仰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个性。风诗与风俗的关系是直接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诗经·国风》的风诗大抵与自然环境和君主教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尽管《诗经》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审美观念却大有可观。它们数量众多,涉及到广泛的审美领域:既有一般性观念,也有特殊性观念;有男女,有物我,有内外;有兼言,有专称,似足以形成一小小的审美评判系统,足可显示先秦中华早期审美意识之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诗经》与广西壮族排歌的比较,认为它们所运用的排偶手法按结构可分为连珠排、隔句排、嵌句排、递排、复排和顶针排;按艺术手法则可分为比排、兴排和赋排。同时,它们的形成原理与审美实质也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996.
黄志立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0-45
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释为:“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雅正。”这个“雅正”不仅包括《诗经》之情思,而且也涵盖《诗经》之言语和《诗经》之音乐。有些学者仅仅片面理解《诗经》雅正中和的思想情感,忽视了其文本存在的多重内涵,应当立足文本,考索文献史料,还原《诗经》时代的历史风貌,进一步澄清人们一直以来对“思无邪”理解的疏漏和误解。 相似文献
997.
赵蕾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0-44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998.
柳得恭是朝鲜北学派主要成员之一,曾三次出使中国,著有诸多使行作品。在1790年与朴齐家一同以书状官的身份随问安使团赴热河行宫后,咏其所见而成《热河纪行诗注》,该作以诗为主而又自为之注。柳得恭以崭新的文化视角观察东亚文化模式中的维持与变革,对东亚格局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对新文化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999.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首篇《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历来被注家解释为鱼鹰。然而,鱼鹰不在河洲地区生活,亦非会唱歌的"歌手","雎鸠"应该是东方大苇莺。发表这番独特见解的,就 相似文献
1000.
注与经的互文,是主体、文本(经、注)、语境、媒介(语言)之间互动的结果。注对经的阐述的过程是"注生我经"的过程。注释的过程是与经文对话的过程,也是经文证明自身、显现自身的过程。注与经的互文具体体现在:字词的本义、语境义,句、篇章的本义、语境义上。注与经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互助关系,体现为注对经的依赖,又是对经的创造。注具有双向性,既指向经文,又指向读者;既是对经的理解,又是对读者的了解。注意味着阅读,每一种注都一定会表明重读历史、重新书写历史的可能性。每一种注意味着经文被重新唤醒,并注入当时的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