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有清一代,湖北地方佛教信仰兴盛,士绅阶层与寺院僧团之间的互动日渐密切。通过对湖北民间历史碑刻文献的梳理与研究发现,士绅阶层通过捐修庙堂等多种方式成为寺庙财产的主要捐赠者,也成为寺院财产主要的监管者。士绅有权参与丛林规则的制定,并作为僧团矛盾的调解人,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重要创举,其流传甚久、形制多样.金五铢作为五铢钱中的特殊形制,由于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因此迄今为止发现数量寥寥无几.2016年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考古发掘时,在出土钱币中发现一枚金五铢,这一考古发现不仅为研究这种特殊钱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还可以此探析两晋时期货币与丧葬赏赐制度.  相似文献   
103.
张金铭 《中文信息》2013,(8):129-130
地处三峡腹地的巫山县,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地的法治文化发展还处于相对稚嫩的阶段,同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市民仍然存在着法即是刑的观念、理法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情大于法与权大于法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培育并繁荣当地的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巫山的需要,是深化对市民法治宣传教育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巫山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巫山县法治文化的发展现状、调研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策研究三个方面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104.
晋文 《中州学刊》2020,(1):129-134
最新公布的里耶秦简揭示了更多授田制的细节。从申报来看,吾武和寡妇憗的"谒垦"便记录了迁陵的授田程序。主要有自报、审定和复查三个环节,其重要发现是,在迁陵乃至洞庭和更多地区授田是按小块土地分批授予的,以及管理授田的"田"均按乡设有"左田"或"右田"等。根据对刍稾的征收,在迁陵地区还允许跨乡授田,没有一夫百亩的限额。在耕作方式上,迁陵地区的垦田均大量休耕,被称为槎田或田。它的特点并不在于造田的方式,而在于"岁更"的耕作方式。由此可以推算,迁陵民田每户平均当有耕地70亩左右。至于田租,新出秦简则完全证实刍稾是按实际授田数征收的,并间接证实了土地兼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5.
杨旭 《社会科学论坛》2008,(14):160-163
通过对杨绛先生散文作品<大王庙>的分析,探讨了先生在貌似散淡的笔法中所透露的对现实的深重忧思、洞彻和意味深长的警示,以及她在荒诞痛苦人生中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06.
妇见舅姑礼是婚姻中新出嫁的女子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的标志,舅姑皆亡者则在新婚三月后行庙见礼。唐代妇见舅姑礼相比于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法律上来说,唐代视未行庙见礼的新娘为妇,对在出嫁后三个月内死去的女子或称之为夫人,或称之为妇。唐代公主婚姻中的妇见舅姑礼也经历了一个从不执行到受重视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7.
新绛东岳稷益庙的明代壁画,题材内容相对其他寺观壁画有其特殊性,它是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晋南民俗为题材的;其人物类型多样,形象生动,有帝王、官吏、侍女、武将、神仙鬼卒、农夫等;它的艺术魅力还体现于以实景式构图表现的宏大场景、精致的水墨山水、极具表现力的线条,以及典雅的画面设色等。  相似文献   
108.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隶属雅舞之庙祭乐,为成王朝的史官、乐官及鲁公为祭祀周公而作。"琴舞"之称与祭祀周公时为季夏、古乐八音与四时八风的对应密切相关。禘祭大乐由"降神"和"正乐"两部分组成,庙祭乐舞"迎神"所奏曲、辞皆同,以及"九成"乐章声调系统的具体应用,为正确解读《周公之琴舞》前后两部分内容提供了文献依据。"降神""皆不过金奏升歌一二节",则说明了"元纳启"四句歌辞的完整性,该部分出现的"琴舞九絉"是指配合大祝、鲁公及众助祭者九献之礼所作的九成乐曲演奏,词同"升歌"。"正乐"部分的"九启""九乱"亦合而为"琴舞九絉",其所对应者为祭祀人鬼所特具的《九德之歌》《九韶之舞》。  相似文献   
109.
苏辑黎 《老友》2014,(4):20-20
正望长江滚滚流水,思绪驰骋天地。叹千古风流人物,因大浪淘尽,渺无踪迹。无缘相见相识,遗憾由此生。可幸唯有巫山神女,独在倚江凝眸。我问神女:你有何所思?你有何所忆?我是三峡匆匆过客,能否为我一诉衷肠?神女不言,独自曼声歌唱——"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