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2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341篇 |
理论方法论 | 42篇 |
综合类 | 860篇 |
社会学 | 82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祁志祥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8-82
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中的重要一支。中唐柳宗元以散句单行的自由文体创作了大量的亭记堂记,为园记这种散文体裁的定型和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园记中揭橥、总结了文人园的美学真谛和造园的审美法则,成为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4.
曲海寻踪——吴地宋元明清几位戏曲家演艺、作品之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染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95-99
宋末元初,大词人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一题《满江红》,是赠给韫玉的,韫玉是南宋时演员而非传奇;《荆钗记》作者非明代宁献王实乃元代柯丹邱;汤显祖《牡丹亭》原为宜黄戏后由吴门文士移植为昆剧;清代金德辉毁旧谱创新唱腔,做到“唱为角色生色”。 相似文献
105.
王子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6-28
<正>虽然在中国正史的记录中,汉代外交家张骞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事迹被誉为凿空[1](《大宛列传》,P3169),但是,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和纹饰的特点已经可以看到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迹象。小麦、家马和制车技术的由来,有自西而东的线索。一些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所着衣服柔细轻薄,因而有人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为希腊上层社会所喜好。 相似文献
106.
《娇红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67-70
《娇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娇红记》形成了两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即戏剧性审美和悲剧质性。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及繁荣的戏曲文化孕育滋养了这两种美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7.
葛兆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1+33
这篇论文对8世纪桑耶寺佛教辩论事件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指出这一有关吐蕃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如何在文献与历史上逐渐被揭开、积累和推进。特别要讨论的是,为何法国学者戴密微能抓住关键史料,形成问题意识,写出《吐蕃僧诤记》这样的名著?为何日本学者能继续发现新问题和新史料,做出关键的推进?特别是,这一问题又如何反转过来触发了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南顿北渐”传统说法的重新认识?通过一系列学术史的讨论,本文想指出,即使在历史研究中,也存在着国际间的竞赛,中国学者不能不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力争“预”国际学术之“流”。 相似文献
108.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松尾芭蕉把乾坤之变视为风雅之因,在天地自然变化之中一味追求新的俳风,直逼以"诚"为本的风雅之道.当时松尾芭蕉接受中国文化时的审美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创造新质的选择机制,从他的旅行记中得到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9.
论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两个版本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对十三经注疏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正本清源工作,故阮刻《十三经注疏》成为诸本中较善之册。追溯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成书过程,辨述版本流变,考证阮校实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嘉庆十三年文选楼单刻本,一是嘉庆二十一年南昌府学合刻本。两本相校,互有异同。现流传较广的中华书局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底本是南昌府学本,有待于参用文选楼本重加整理。 相似文献
110.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
梳理《紫钗记》的文本传播,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现代传承,还具有文献价值。文本传播是戏剧传播的根本,《紫钗记》在明清时期的文本传播包括全本、选本和评点本。全本传播是选本传播和评点传播的保证,通过对全本版本和种类的分析,可以快速把握其传播和演变的脉络。选本传播大致反映出《紫钗记》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出和受欢迎程度,评点传播由读者对《紫钗记》的阅读反馈构成,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剧作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