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13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987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应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该文依据目前高校学生组织核心力量和功能改变的现状,提出构建高校赋能型学生组织的思考,通过对赋能组织模式特点的深入分析以及新时代视域下学生组织的客观要求,探讨构建赋能型学生组织的路径,进而通过新的运作模式,赋能组织内的学生,激发组织活力.  相似文献   
102.
乾隆八年高宗赴沈阳拜谒祖陵,作《盛京赋》。五年后,大臣汪由敦等倡议用新完善的满汉三十二体篆书缮写此赋。以篆体书赋,是乾隆超越汉唐,复归"三代"的政治理想使然;是以礼治国,构建礼制统序的社会需要;是仰企雅颂,确立典范赋风与书风的艺术追求。众臣效法宋僧道肯大师以三十二篆体写《金刚经》之举,以篆体写《盛京赋》,将御制赋作经典化,以此体现他们对乾隆文治举措的拥戴,表露效忠之心。从三十二篆体书御制《盛京赋》中,可以看出清朝正统观的塑造与确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3.
余丹  康震 《求是学刊》2020,(4):146-155
唐代是明堂礼制的繁荣期。明堂是东都洛阳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礼制建筑,行明堂礼是帝王功德伟业和政权统治的象征。明堂赋在书写策略上的差异性,是明堂礼制与政治体制变迁、士人身份阶层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由刘允济《万象明堂赋》《明堂赋》,可见武则天营建洛阳礼制的建筑体系,由李白、王、任华等人《明堂赋》,可见唐玄宗终结武周政治遗绪、开启政治新局的历史过程。历代明堂书写共同累积、构成了明堂的意义系统和礼制内涵。  相似文献   
104.
105.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工科背景下,以赋能为目标,优化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做“减法”,在价值、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上做“加法”,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取向塑造。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效果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6.
“穿过象征的森林”——置于一个特定视野下的庾信四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的《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邛竹杖赋》是一组较为奇特的作品,作者之意显然不在那一园一树二杖本身,而是孕含着深潜幽掩的喻意。这种喻意的寄存与呈现形态很难归并于我们习闻惯见的诸种模式之中。在四赋里,作者有意无意地消解着作品的确定性与明晰度。文章里的物象往往被扭曲变形,文字含混迷离,章节凌乱复叠,题旨曲折隐晦,这些手段正好与十几个世纪之后的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相交相通  相似文献   
107.
仙女与仙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辉 《淮海文汇》2005,(6):21-22
有学者称,曾作为屈原弟子的宋玉,就是写过风起于青萍之末那篇大赋的作者.是徐州人。处于对先贤的敬慕,我便找到宋玉几篇传世之作阅读。发现这位老先生是描写神女仙姬的高手.让人感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确不缪也。所谓仙女,就是得道成仙、神通广大、救人危难、给人福音的女神。且不说域外的太阳月亮女神、山川草木女神、聪明智慧女神和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安娜女神,仅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女仙,如补天的女娲、月中嫦娥、  相似文献   
108.
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为楚辞作家屈原和西汉初年赋家贾谊、司马相如立传,记载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经过,记载了早期文学集团的活动,并大量载录辞赋作品,为保存辞赋文献、保存辞赋研究资料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司马迁还发表了最早的辞赋评论,他认为辞、赋无别,汉赋直承楚辞而来;他十分强调并高度肯定辞赋的讽谏功能和抒情特征,批评汉赋的夸张虚构与华丽辞藻,并最早对具体辞赋作品作出评点与解析。无论是文献资料的保存与清理还是辞赋理论的探索和建构,司马迁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垂范后人,功不可没。司马迁理所当然是中国楚辞学和中国赋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09.
前人有“文学地理”之说,就文体与地理的关系而言,则赋体文学与地理关系最为深密。赋与地理的关联,首先在历代大量的“地理赋”与“都邑赋”的创作,其最初体现于汉京都赋代志乘(帝国总志)之用,又与汉“天子礼”的构建相关。而对自然山川与方镇疆域的人文关怀,对区域人文礼俗的描写与礼赞,对大一统帝国德化政治的向往与颂扬,充分表现出赋家的地理情怀。考察赋家的史地观与历代方志编纂的共同文化取向,有三大显征,即重现实、明致用与观风俗。这也是赋家创作内涵的方志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百谪不屈道守直佩仁义——王禹偁《三黜赋》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文丰 《学术交流》2006,(7):144-146
历代遭遇贬谪的文人往往用诗、文的形式,描述其困窘之境,抒发其愤懑之情,表明其忠义之心。王禹的《三黜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赋作开篇点题,概括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一种愁苦无奈的情绪,也是对统治者的无情控诉。其间,用一句对第一次的贬谪结局作了交代,之后再用一句向第三次贬谪的情形自然过渡,从而使文章浑然一体。赋作下半部分,开始的“於戏”一声,尽蕴难言之隐,彻心之痛,而在结构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用大量事典和语典,阐述自己对于三次遭贬谪的反思。《三黜赋》是王禹“穷”时的心声,是用血和泪写就的精神熠耀、至情至性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