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44篇 |
免费 | 492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67篇 |
劳动科学 | 17篇 |
民族学 | 388篇 |
人才学 | 301篇 |
人口学 | 18篇 |
丛书文集 | 6509篇 |
理论方法论 | 1013篇 |
综合类 | 13208篇 |
社会学 | 1410篇 |
统计学 | 1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294篇 |
2022年 | 352篇 |
2021年 | 405篇 |
2020年 | 447篇 |
2019年 | 385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303篇 |
2016年 | 364篇 |
2015年 | 651篇 |
2014年 | 1422篇 |
2013年 | 1349篇 |
2012年 | 1517篇 |
2011年 | 2187篇 |
2010年 | 1997篇 |
2009年 | 1520篇 |
2008年 | 1554篇 |
2007年 | 1373篇 |
2006年 | 1193篇 |
2005年 | 1057篇 |
2004年 | 966篇 |
2003年 | 922篇 |
2002年 | 800篇 |
2001年 | 651篇 |
2000年 | 520篇 |
1999年 | 259篇 |
1998年 | 158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91.
杨丽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62-65
《红楼梦》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奈达文化分类法,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比较分析两译本对文化预设的处理:杨译本倾向于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预设信息,霍译本则倾向于消解原文的文化预设信息,两译本不同的处理策略主要受到译者文化心理、社会文化语境和赞助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孙董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72-80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言"、"事"关系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状态。《尚书》虽以记言为主,但记言的背后皆有本事,未尝离事而空言。《尚书》总结历史经验、宣讲道义以资经世致用的《书》教之旨奠定了书史的精神传统。《春秋》创立编年史法,但有叙事而无记言。《尚书》中以记言形式表现的《书》教之旨在《春秋》中通过"春秋笔法"表现出来。针对《春秋》叙事的过于简略,《左传》对其进行了补充。《左传》叙事"言事结合"、"以事为主",史传文学中的三类"言"体基本定型,比例趋于合理。《国语》《战国策》又出现了以"记言"为主的倾向,表现了史家在"言"、"事"取舍中的徘徊。"言"、"事"关系在《史记》中又有新的变化。《史记》以人物纪传为叙事方式,记言文字分化为四种形态。而一以贯之的书史精神在《史记》中除了"寓褒贬论断于叙事",还由记言中的"太史公日"来承载。《史记》《汉书》以后,以叙事为主的纪传体成为书史正统,但"言"与"事"的比重权衡及其消长演变一直伴随着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93.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常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内涵差异角度分析文化误读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应对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94.
翟业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9(4)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995.
996.
金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21-126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997.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故事历经千年演变,人物的性格和面貌也随之渐变。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法海由最初替天行道的得道高僧逐渐变成面目狰狞惹人讨厌的糟老和尚,而到了现代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法海的形象由单一的扁平人物变成复杂的圆形人物,演变背后体现了文学表现形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感性心理,而这种心理则印证了艺术和现实的差距;同时也证实了民间文学永恒的生命力,从中还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当今数字媒介主导下图像时代的到来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冲击,甚至有学者提出文学消亡的观点.实际上图像时代对文学的影响,是造成了文字阅读的式微、文学崇高定位的跌落.无论是从载体上还是从人类接受层面上看,文学都有存在的理由,文学存在有其深层价值.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字是人类思考的工具,这一切都决定了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消亡. 相似文献
999.
叶适的永嘉事功思想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形成了道器合一的思想,他指出万物皆动,强调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文学风气的形成,文学形式的演变也是运动发展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尊古不陋今”的观点看待文学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叶适道器合一思想及其与“永嘉四灵”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叶适发展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00.
李巧莲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3):74-78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以飨各国读者,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就承载着实现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的重任。从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人际意义的角度考察文学翻译作品,可以发现人际意义的成功传译对译文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将语气和情态作为构成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得到不断的完善,许多实现人际意义的形式为人们所认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理论为基础,在语气、情态、评价和称谓语四个层面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