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王亮 《兰州学刊》2010,(Z1):102-103
沈从文指出,丁玲从《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那里,学习了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从男作家(福楼拜)那里学习描写女人的方法。说法虽然简单,内容却极为含蓄。从爱玛的无意识到莎菲的有意识转化,丁玲是在用被束缚的女性眼光来避免爱玛的悲剧在自己作品里重现,同时也是对男作家的描写女性形象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的拒绝与反抗。  相似文献   
52.
主编《北斗》是丁玲由“同路人”转变为革命的“螺丝钉”的开始。文章通过考察其由一位20年代末以出版同人期刊书籍为乐的女编辑,到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这一身份转换中自我认知历程,探讨了丁玲新的“角色知觉”的觉醒与“角色适应”之间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3.
《母亲》写作、出版前后的特殊遭际和所受到的特别关注,使其成为一部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小说。丁玲以自己母亲为原型,精心塑绘了平凡而可敬的母亲形象。小说带有自叙传性质,揭示了生动流走的母亲成长历程,驾驭了灵活多样的刻画人物方法。其中精微的心理分析借鉴了“欧化的形式”,小说的鲜明亮点是湘味浓浓的风景画描写和“大观园”式的风俗画描写,其所以如此着意彰显这些内容源于陪衬人物的需要、作家的乡恋情结以及“个人无意识”。小说语言以生活化、口语化为主要特色,俗中见雅,雅俗兼容。全书风格从容淡定,清丽俊逸。  相似文献   
54.
马驰(以下简称马):黎老,您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能否介绍一下您是怎样从开封到延安,并走上革命道路的? 黎辛(以下简称黎):1936年邓拓(原名邓子健,笔名邓云特)介绍我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我的父亲是冯玉祥创办的平民医院院长、陆军医院院长、妇产科学校校长和公安局卫生科长,还是冯玉祥部队医官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55.
周艳丽在《多彩的女性文学世界》一书,对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女性文学的多个层面进行关注,首先是对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切的关注;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准确的勾勒;最后,对部分女作家进行了个性的描绘与关注。  相似文献   
56.
周艳丽 《殷都学刊》2013,34(1):79-84
丁玲在《解放日报》文艺栏中女性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1942年3月9日发表《三八节有感》;二、《解放日报》文艺栏的办刊思想方针和任务;三、团结作家,扶持新人;四、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五、鼓励杂文创作.  相似文献   
57.
丁玲无意走上创作之路,却成为中国现代特有的知名作家之一。她早年的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对传统男尊女卑的极端反叛的非常鲜明的特点。"莎菲"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一时成为丁玲的代名词。这些作品闪烁着"五四"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光芒,也充满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在男人世界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小说形象,正是作者的缩影,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这与其一生坎坷不平,晚年政治化的心态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8.
文章探讨了丁玲文学语言观的产生与形成,对丁玲文学语言观整体结构的构筑,以及其观点的理论表述与价值意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9.
追求光明的代价--"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是丁玲创作的过渡期,从在黑暗中咀嚼女性的苦闷到追求人民解放的光明,丁玲有可贵的尝试与收获,也有痛苦的放弃与损失。其代价既有历史前进必须付出的牺牲,也有某种幻影误导下的生命力的虚掷。个中是非曲直及其典型性,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60.
今年58岁的丁玲梅是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的铁杆学员。三年前,当了几十年内科医生的丁玲梅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退休之后,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与在职时一样忙碌。每周有四个半天,丁玲梅都是在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里度过的。学画、绣花、捏泥……忙得不亦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