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6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7篇 |
劳动科学 | 18篇 |
民族学 | 96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213篇 |
理论方法论 | 56篇 |
综合类 | 447篇 |
社会学 | 75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三农”问题是在进入现代化进程后产生的,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和特殊国情使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突出。我国“三农”的根本性问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前,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以农村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2.
胡不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3
本书在跨文化迁移与异质文化传播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异质文化的融入是重大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在这个观点的统摄下,又设置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入这样一个命题。在这个命题中提出汉唐融入了有活力的异质文化,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汇的有活力的异质 相似文献
133.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历史赋予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民族禀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制度、法律、政策及其实践的高度概括。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立足于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基本立场,对上述三个方面做出的新阐释,继承、丰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34.
2014年12月3日,第四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名单发布,湖北省武汉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组成员、山南地区乃东县经济合作局局长刘纲华入选自治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据悉,这是全国对口援藏20年来首位获得自治区级道德模范的援藏干部。自2013年7月驻藏开展工作以来,武汉市第 相似文献
135.
136.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村镇空间“趋紧”和形式“趋近”、优势要素“逆流”与人口“回流”、惠农政策“给力”与产业联动“乏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高效”与农户分散经营“低效”等不协调问题,从“三化”融合角度,提出了优化村镇空间布局、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三产互动、建设特色村庄等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7.
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来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此后的研究者以诸多证据及论述阐发"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但对于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下之既定"一体"格局中社会内部多元分化发展的图景,特别是现实的分化与地方自治机制,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这种片面的关注维度隐含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偏颇。如何在现实的"一体"的格局之下去理解和呈现"多元"发展以及多样性的社会与文化的存在及其演进过程,构成今天所提"一体多元"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38.
139.
石朝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96-98
船山诗学既是对于前人诗学的总结,也是时代和个人的产物,诗学中有立也有破,我们可以尝试探讨船山诗学理论、批评、创作中船山的批判内容,这样可以使得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船山诗学的本质。船山诗学内涵极为丰富,这里用两个范畴来作为论述的参照——情和贞。船山诗学提倡情贞一体,而反对情贞分立。情贞分立具体体现为:一是"取情而弃贞",二是"求贞而背情",三是"失情且无贞"。 相似文献
140.
道路作为人为的物质形态,因附加了人的社会性而使其社会与文化内涵丰富。同样,当前的筑路狂潮与人文视角下的道路研究稀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决定了道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起道路民族志的研究框架,以黔滇驿道为例,探索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贵州社会文化及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进而探讨国家在不同时期如何以其为载体策略性地获取统治正当性的过程。另外,思想的启蒙与发展主义的助推是当前造路运动出现的核心动力因素之一,而随之伴随的道路隐喻及现代性危险和不确定性特征在此过程中有所凸显,本文也借此对当前近乎神圣化的泛发展观进行一些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