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87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64篇
丛书文集   605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1196篇
社会学   101篇
统计学   20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文章在印花税政策变动背景下,对企业纳税成本变化展开研究。分析企业纳税现状以及印花税政策变动对企业纳税成本的影响。印花税政策变动微观调控了企业的纳税成本,调整了产业的收入结构,对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育人理念,在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不动产估价项目工作过程,以项目式学习创新不动产估价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项目-任务-情景-成果”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3.
54.
55.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是对民事单行法进行"扬弃"的过程。我国民事立法虽受潘德克顿观念影响而继受以德国为主的大陆法系的立法体例,但基于历史惯性、社会现实、体系因应、伦理观念等原因,我国《民法典》的立法体例、物权主体、合同效力、人格权利类型、亲等制度、继承顺位及多数人侵权制度等明显具有守成的一面;而社会变革、交易保护、政策调整、价值协调等因素则决定民法典各编在权利体系、交易与担保规则、未成年利益保护与财产分配、权利保障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创新。本次民法典编纂的守成与创新,相当程度上系基于我国实践经验,其实用主义的立法态度值得肯定,亦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之佐证。  相似文献   
56.
《今日南国》2006,(19):63-63
近来,关于税收的新闻都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表示,国家税务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物业税模拟评税的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长束克欣日前也透露,购买第二套住房将可能被征高额不动产税。尽管有关人士也指出,目前征收技术条件尚不具备,但两个人发言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改变房地产税的征收模式,使之更为公平、合理已是大势所趋。看来,用税收手段调控房价,使目前部分以投资投机为主的房地产消费模式向生活必需品模式倾斜,可能是继利率手段之后的又一记重拳。值得警惕的是,由于…  相似文献   
57.
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冲击了战前以川人为主的重庆社会,引起了家庭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构成、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变化;而战时重庆自身地位与实力的改变,又相应地对人口素质、就业机会等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由于重庆战时发展的特殊性,一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成为制约重庆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相似文献   
58.
59.
物权冲突与物权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物权冲突的详尽分析,说明和阐述了物权冲突对经济秩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力求寻找解决和避免物权冲突的途径,以此确定我国物权法所应选择采取的基本原则,即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法定主义和优先权原则  相似文献   
60.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