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0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8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42篇 |
人才学 | 42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805篇 |
理论方法论 | 139篇 |
综合类 | 1530篇 |
社会学 | 130篇 |
统计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201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214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王立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55-59
[摘要]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生大帝信俗”为民族志研究对象,追溯这一民众日常生活方式从偷偷摸摸的“迷信”活动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以及其中的价值重估和意义重塑,呈现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文化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生成的过程,并探讨它在当下中国社会公共文化重构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43.
关于时空意象生成问题的研究,囊括了时空问题和意象问题,关涉到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时空意象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时空表象,在理智的引导和情感的推动作用下,在想象力的神奇变形和熔铸下,一个全新的统一完整、富有生气的时空意象产生了。时空意象是对存在的整体性体验的超越性唤起,从来不是一种对时空的单纯的哲学透视。 相似文献
44.
《天津社会科学》2022,(2)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但如果遵循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从他的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就会发现,海德格尔本人没有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因持守着在场的,特别是本真的此在,与世界发生对峙而摆脱不了“怨恨”;因在更加根本的生存论层面上揭示出此在的罪责存在和否定特性,而将“负罪感”进一步升级;因坚持追求虚无的真理,持守存在之真理和此在之生存的结构性关联,而成为“禁欲主义理想”表面的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由此引发的两位思想家方方面面的争辩,有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共同的局限,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45.
政治认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等心理因素的统合而结成的整体政治心理结构.就静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结构因素由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社会参照构成,利益诱导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基本动力;政治规训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控制力量;社会参照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社会尺度.就动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运作过程包括服从、理解、信仰三个阶段,政治成员的政治心理经由被动的、功利的服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于政治系统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以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为基本特征。无论是皇权政治下的地方自治,还是威权政治下的社会空间,或是有限民主政治下的参与治理,政府自上而下的权能都一以贯之。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由权力的唯一性和集中性构成的一条主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主力量的成长,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开始受到多元社会主体的抵制,未来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将有更多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善于倾听、主动回应、用足制度并适时创新。 相似文献
50.
语言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中国,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堪称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在西方,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对此问题作出高度思辨性的解说。双方看法相去甚远,但均以各自文化背景为依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简单套用任何一方的模式评判另一方,均是对对方的蔑视与歪曲;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够进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