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31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109篇
管理学   2392篇
劳动科学   137篇
民族学   136篇
人才学   233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2453篇
理论方法论   509篇
综合类   5654篇
社会学   1757篇
统计学   53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1229篇
  2013年   975篇
  2012年   1047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951篇
  2009年   920篇
  2008年   1146篇
  2007年   928篇
  2006年   717篇
  2005年   666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21.
论孔子的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妇女观的基本特征是偏而不废。孔子特别强调对女性的婚姻道德要求 ,但否定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孔子也是“女人祸水论”的始作俑者。孔子妇女观从属于其礼治思想 ,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 ,在当时有它的合理性。但它与生俱来的缺陷 ,加上在儒学衍变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误读和曲解 ,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22.
经济与管理学界对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的认识主要可概括为两大流派: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外生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其中,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内生论又可以分为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契约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能力论。作者在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分析和评述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绩效差异成因契约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成因能力论相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模型构建,得出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其集成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最根本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3.
新型民事纠纷"起诉难"的问题客观存在.为合理有效保护新型民事纠纷的诉权,应扩大可诉范围,以宪法规定为标准来确立诉之利益;适当降低起诉条件,但仍保留法院对起诉的实体审查;扩大诉权主体范围;设置审前当事人交流制度.  相似文献   
924.
产权理论是第一个关于不完全合约和企业合并的正式模型,其核心内涵是说明在不完全合约和潜伏着"敲竹杠"问题的环境中,非人力资产所有权如何影响交易参与人的关系专用性投资。通过考察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概念框架发现,它不能对企业边界的决定提供恰当的和充分的解释。企业不仅仅是解决"敲竹杠"问题的机制,合并也不是解决"敲竹杠"问题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925.
从立法机关对检察机关的酌定不起诉权的态度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分析,"犯罪情节轻微"是我国检察机关行使酌定不起诉权的前提条件,而将"犯罪情节"理解为量刑情节则有助于充分实现酌定不起诉权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926.
当前,我国许多科研激励措施都是根据论文和专著定期(通常为1年)发表的数量、级别给予奖励,从而对学术价值进行判定。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笔者运用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此可能导致的学术激励失效问题及其弊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不稳定背景条件下对于非均质的学术活动如何进行有效激励的问题,提出了"分类、分层与动态连续"的观点,以供管理层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927.
在刑法中增设"见危不救罪"是否可行,本质上属于刑事立法范畴.由于见危不救概念与内涵的复杂性,所以在立法上宜区别对待.而刑事立法又受诸多因素制约,从而对"见危不救罪"的思考远未结束,新的思想与内容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928.
本文通过对见危不救涵义和表现形式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古代社会和国外关于见危不救入刑的考证,新阐述了见危不救的涵义和表现形式.在我国把见危不救纳入刑法的调整范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方面而言,道德需要不断的法律化,而且道德的法律化是因时而变的;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适度入刑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同时,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也要求适度的法律化;另外,从"见危不救"的社会危害性方面来看,它也需要刑法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929.
庄子"终身不仕",是先秦诸子中"独往独来"的"独有之人".他既不教授弟子,也不游说诸侯,只是偶尔做做白日梦而已.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担心,"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就实质而言,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庄子要做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为此,必须明白齐物的道理,齐是非,同生死,"道通为一".从独断论到相对论,其间相距甚远;而从相对论到逍遥游,只有一步之遥.但愿以此化解"人相食"的悲剧,而不仅仅是庄子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930.
在儒家正统哲学中,"性"作为人得以成立之依据,乃是天赋的.这也可以表述为"性善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贡献在于,它论证了人性(天性)之实践环节在"心"上,由此形成"心性不二"的天-人关系框架.突出"心"之本体地位,"人道"内在同一于"天道",对"天道"的追求也实践地落实为人道追求;但另一方面,人道实践乃是天道实现的环节,又深刻地区别于"人类中心"的泥淖,从而有助于建立天-人,人-物的合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