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24篇
  免费   880篇
  国内免费   273篇
管理学   4198篇
劳动科学   133篇
民族学   579篇
人才学   523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9319篇
理论方法论   1541篇
综合类   17142篇
社会学   1731篇
统计学   654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780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852篇
  2020年   647篇
  2019年   736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720篇
  2015年   1074篇
  2014年   2218篇
  2013年   1833篇
  2012年   2210篇
  2011年   2490篇
  2010年   2307篇
  2009年   2413篇
  2008年   3107篇
  2007年   2275篇
  2006年   1907篇
  2005年   1663篇
  2004年   1510篇
  2003年   1280篇
  2002年   1263篇
  2001年   983篇
  2000年   734篇
  1999年   381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高慧 《北京纪事》2015,(2):82-83
很多人第一次吃荞麦做的食品都是“舶来品”--要么是日式荞麦面,要么是韩式凉面。甚至很多人认为荞麦食品是属于日本的“专利”。其实,在中国食用荞麦已有600?700年的历史,古代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荞面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人们对荞面的赞美。荞麦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可以制作成各种食品。荞麦面适口性好,做法有很多种,如炸酱面、热汤面、炒面、刀削面、剔尖、拨鱼儿,还可以包馅、蒸馒头、烙饼等。荞麦面看起来色泽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面条,佐以麻酱或羊肉汤,别具一番风味。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荞麦的营养价值,各种荞麦食品也逐渐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家。荞麦也摆脱了由面食主导的形象,荞麦米也开始被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32.
美国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系列丛书(《鼠族I:我父亲的泣血史》和《鼠族II:我自己的受难史》)自1986年和1991年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关注。然而,鲜有学者从陌生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该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和结局安排方面均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带给读者的是新奇的阅读体验和广阔的解读空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3.
有关宋元潮州的同时期文献原本就不丰富,而后历经战乱能传承下来的就更为有限。如此,尽可能有效开发利用一切相关资料,就成为研究工作取得进展的关键。相关资料中,190余通宋元碑铭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总量虽不大,但所含信息丰富而珍贵:或可填补文献之缺失,或可校正记载之误谬,或可补充、印证相关记载。因此,对于宋元潮州的研究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4.
打开当下的电视荧屏,人们会发现,引领收视风潮的正是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而真人秀节目的风向标则是湖南卫视.今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则以军营的硬汉形象,一扫荧屏真人秀节目中阴盛阳衰的"脂粉味",散发出坚韧、执着、忠诚、团结的阳刚之气,激发了电视观众的军人情怀,引发强烈关注,并向社会传递了电视真人秀完全可以做到题材正能量、价值取向正能量、媒体担当正能量.这些正能量的汇聚,正是《真正男子汉》成功的密招!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39.
《归潜志》是记载金朝史事的重要笔记史料。该书作者刘祁在经历了金末的颠沛流离之后 ,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依据 ,详细记述了金朝中后期的社会政局 ,深刻总结了金朝的政治得失。此外 ,该书还收录了很多金人的诗文作品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金朝末年的士大夫心态。《归潜志》丰富的记述内容为修撰《金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因而 ,它也赢得了许多后世史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40.
法律承认对自然生态利益的保护,但不是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表现,而要通过人的传统法律权利作为间质,转化为人的利益加以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人的自由与理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