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50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60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荀子与孔孟相比,其思想虽无本质性的差异,但在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思想表达方式上采用"隐晦言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思维方式上从政治与哲学的双重纬度出发思考政治哲学问题;在政治价值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主义与专制主义。这些思想特性加速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官学化和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02.
专制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并且是最坏的政治制度。中国自秦朝开始,这种制度统治中国人民两千余年。本文陈述中国专制制度形成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借以理解民主思想产生、发展之艰难。 相似文献
103.
墨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少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开始为人们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墨子管理体系的三个构成要素入手,探讨了他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同时还发现其学说存在着一个相互联系、相辅为用,又相互悖离、相互否定的特异现象,形成互为制约的关系,由此兼及墨学的内在矛盾。本文意在以古为鉴,能为当代管理寻获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4.
蔡克文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6-48
毛泽东在其晚年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不幸,但这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中国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以及中国现行制度中民主和法制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李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5):17-22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题有两个紧密相依的侧面,一是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生长,二是反抗和批判专制主义,两者相互依存,但各有重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更是沉痛地刺激了中国人,唤醒了民众的民族危机意识.在这一时期,晚清时人从反专制的视域,不仅梳理了儒学与专制主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儒学支撑专制主义理论部分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因此,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反专制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上承明末清初批判专制主义之绪余,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声. 相似文献
106.
论哲学形上学的"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7-21
本文批评了哲学界对作为哲学形上学概念的"理性"理解的偏失,对理性与知性、理性与理智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理性不仅是人对宇宙总体存在的认知,而且是人的实践的意志和审美情感在哲学形上学中的对象化;理性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合理性依据在哲学形上学上的投射,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如何处理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他如何理解理性.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现代理性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因而必须以马克思的理性自由主义取代黑格尔的理性专制主义,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7.
俄国村社传统与法律文化--1917年前列宁法律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65-70
村社制度是俄国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风俗习惯是其法律最主要的渊源,土地公有定期重分、连环保、集中居住、村社民主、身份等级制、中央集权是其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农民与土地分合运动规律反映了俄国这个半亚西亚国家村社法律文化.列宁早期关于村社制度的法律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欧洲中心论"这个词语在20世纪才被杜撰出来,然而这一概念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率先从政治、气候、环境等方面将古希腊罗马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16、17世纪欧洲各派思想家则把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已具有用他们的文明去征服世界的思想意识,经过18世纪西欧各派思想家的研究和论述,欧洲中心论初步成型,成为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民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形态等各方面特点的复杂的概念。到19世纪,通过历史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社会科学家"的"科学论证",欧洲中心论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科学"术语,其理论内涵显得更为系统、更加规范。20世纪反欧洲中心论讨论中赋予了这一概念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9.
风雨苍黄,90载白驹过隙。回望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化轨迹,希望与绝望曾经相伴,屈辱与自豪仿佛如昨。多舛的命运,一刻也不曾告别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阴魂至今依然驻留生活在伪现代化时代国民们的意识深处,皇权崇拜,权力至上, 相似文献
110.
王向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0-38
西方的东方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基本理论形态,并对中国的东方学产生了影响:一是在政治学法学层面上提出的“东方专制主义”,二是在经济学层面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三是在历史文化学层面上的“东方停滞论”或“西方中心论”,四是在历史学考古学层面上提出的“丝绸之路”论。将这四种理论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予以整体、动态的把握,可以看出其间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社会的基本判断与评价,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的东方学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刺激,成为中国东方学形成和发展的外部背景。对这一背景进行清理分析,是中国的东方学研究及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出发点,也可以为东西方关系的重建提供学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