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127篇
劳动科学   59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09篇
人口学   48篇
丛书文集   393篇
理论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952篇
社会学   351篇
统计学   26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提出了一个重大思路,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并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从战略高度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彭富国 《老年人》2003,(1):13-13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观点。 对合法的劳动收入好理解,那么什么叫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呢?即不是通过劳动而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所取得的收入,如出租房屋租金、银行储蓄利息、财产  相似文献   
3.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既坚持和扩展了十六大以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许多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又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举措和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修改后的党章,这是党的十六大的灵魂和历史性重大贡献。 一、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5.
2003年年底,以全国老龄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白桦为团长八人组成的赴美国考察团,分别对旧金山、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市,  相似文献   
6.
7.
编辑部吹风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3月初在京召开,聚焦“十四五”、共议新蓝图、汇聚正能量,意义重大,备受瞩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其中,政府工作报告涉台内容、“十四五”...  相似文献   
8.
范鹏 《社科纵横》2007,22(12):3-4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充分认识准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要全面掌握其科学内涵,要立足当代发展其时代特征,学以致用发挥其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就业 “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35次,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表述. 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 多...  相似文献   
10.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共同组成中国学术批评的基本内容,构成有别于西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就学术研究而言,现代学人对二者的关注并不均衡,其中关于理的层面谈论较多,而情的层面谈论较少,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仅有只言片语的涉及。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所写的审查报告蕴含着三对情与理的关系,即学人交往之情与奉命审查之理、主观想象之情与客观真实之理、文言表述之情与思想呈现之理。三对情与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让陈寅恪的学术批评看上去挥洒自如,逸趣横生,充分照顾各种情感因素的同时,为学术界提供了高深的学理阐释,提升了学术批评的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陈寅恪在学术批评的情与理之间徘徊游离,文风回环往复,雅训有致,如一种高妙而孤傲的语言游戏,呈现言人人殊的状况。借助个案研究进而阐释不同层次的情与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现代学人对于陈寅恪独特哲思和情怀的认知,也有利于扩展现代学人对于传统人文精神和学术批评意蕴的感悟,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历史营养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