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71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01.
太平天国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但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其实隐存着一条儒家化倾向的政治轨迹.这一"儒家化"政治轨迹,起始于杨秀清的"儒家化"思路,成熟于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而只有到钟良相的"濮院仁政",才真正实现了儒家理想的"仁政".太平天国政治的儒家化轨迹,不仅是一条世俗化道路,也是一条理性的、良性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2.
在现代性诗学家族当中,唯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处于对立的两极:唯美主义力倡文学艺术自律,强调文学艺术的批判性、革命性功能,高标文学艺术活动与科学认知行为的分野,反对文学艺术从属于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从其主流来讲则立足于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活动纳入于整体性的社会规划,强调文学艺术的认知性与功利性。两相对比,前者属于典型的审美现代性诗学,而后者则基本可划归到社会现代性文化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两个诗学流派却又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以及相同的文化属性:这就是立足于现实、现世的一元意识以及鲜明的世俗化性质。而这也正是唯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尽管两相抵触但又两相关联、共同归属于现代性诗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3.
刘炳辰 《南都学坛》2007,27(3):78-79
晚唐五代诗僧贯休,虽然身居丘门僧院,但心系民生疾苦,胸怀理想抱负。其诗歌体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在内容上表现为热衷政治、关注现实人生、善恶分明的入世情怀及对世俗生活、世俗情趣的吟咏向往。在艺术上表现为善于运用富于世俗生活情趣的笔触,传达具有通俗化、平民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4.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虹 《社会科学》2007,(5):187-192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审美实践的基础——神性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彻底解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审美实践无法无天的放肆与虚无。文章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实践的范围内,论述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105.
在王安忆笔下,无论乡村还是都市,人们都在政治的巨手的掌控下经历人世的沉浮,即便他们可以凭借对政治的隔膜和对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的关注来达成对政治的疏离和消解,但也不能挽回在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背后时间的永久流逝对个体生命的剥夺.  相似文献   
106.
文章认为,世俗化的本义是相对于宗教而言的非宗教化过程,其衍生的内容也指市民社会的非政治化、非理想化过程;当今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社会走向民主、平等、自由、富裕的现代化过程的一道风景线,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对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合理倾向,要作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化对待。  相似文献   
107.
西晋末年,玄风南迁,清谈在江南发生的诸多嬗变,深刻地影响着东晋南朝文学的演进。清谈的美文化推动了文学语言修辞的发展;由清谈到文谈的蜕变,促进了文学批评范畴和范式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的兴盛;清谈的世俗化,对语体小说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谈的尚虚特质,影响着文人的人生态度,促成"清虚玄远"文学审美风格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9.
王冠颖 《劳动世界》2013,(11):252-252
在当今社会英雄题材的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英雄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充分证明了如今的“英雄”已经走向世俗,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面对世俗化的英雄我们更应该深思。  相似文献   
110.
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俗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虽异常活跃,但理论研究却相当沉寂,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文学现对通俗小说的偏见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通俗小说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通俗小说的概念仍无固定的含义。如果动态地考察通俗小说的古今流变,则判断通俗小说的标准原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以文体标准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艺术标准分辨雅俗,但实际上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既相互对峙竞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其界限至今已不太分明。尽管如此,从通俗小说的实际存在和具体流变中,仍可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