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71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41.
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位文学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体现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体现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又是不相同的:法国经历的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以及雨果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近代社会问题上的;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宗教背景和作家自身的气质,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思想偏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倾向于从宗教的角度来发展自己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2.
特殊的战争背景使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作家产生了与和平时代不同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疏离和逃避,战争只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的特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女性作家的书写主要通过三种生存方式的展示,表现了她们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基本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43.
新时期军事文学关于人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指出新时期军事文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由神圣化向世俗化、由神向人的衍变,是军事文学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着新的审美原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4.
中国佛教孝亲观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介绍中土佛教在孝亲问题上寻求与中土传统契合的几种方法入手,考察了中国佛教在孝亲问题上进行自身理论建设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中土佛教孝亲观的成长进程及其理论特色。本文认为,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形成以佛言孝、劝佛行孝、助世行孝的统一,佛教孝亲观走向中土化、世俗化,终于达成佛法与纲常名教在孝亲观上的契合。这既是佛法向纲常名教靠拢糅合的产物,又是中土佛教走向注重现实的内在需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45.
民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展现了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正统文化和异端文化交往和对话的不同特征,为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46.
中国古代神话在由原生态向次生态演变的过程中 ,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一是由于人的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神灵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与世人日益接近 ,也像人一样充满欲望。神灵的世俗化使它脱去恐怖的性质 ,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对象 ,人神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 ;二是受传统婚姻观念和阴阳学说制约而出现的伉俪化倾向 ,许多原生态神话中的独身神灵 ,有了自己的配偶。神话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伉俪化倾向 ,有的一目了然 ,非常明显 ,有的则比较隐晦 ,处于潜藏状态 ;三是受农业文明影响而出现的老龄化倾向 ,许多原生态神话中年轻力壮的神灵变成老年神灵 ,欲以此强化神灵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47.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相似文献   
48.
文化转型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际,也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性标志。在宁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转型期,其中,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我国古代,南宋初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是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未开化”走向“精致化”;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我国近现代,民国年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则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精致化”走向“世俗化”。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文化转型的关口,由“世俗化”迈进“现代化”应成为现实文化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49.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50.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