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73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当代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审美文化,尤其以都市审美文化为代表,开始了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的转变。以电视这一当代重要媒介的发展为视角,从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广告和电视的技术优势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都市审美文化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从而对我国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2.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与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性的批判密切相关联.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实质并不是要简单地从字面、理论层面消灭宗教,他意在揭示传统宗教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化身,最大的弊病在于遮蔽或疏离了人本身,尤其是遮蔽或琉离活在当下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生存境遇、生存状态等,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只是对一种样式宗教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发现感性的现实生活世界这一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83.
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 ,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 ,而是在人间 ,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 ,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 ,而…  相似文献   
84.
近十年来小说创作在刻画官员形象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正面官员形象的世俗化处理;二是反面官员形象的复杂化处理。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幅现世真实可感的百官图,从而使读者认识到社会吏治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5.
在明代世宗以后,统治者对道教进行了严厉的限制.入清后,清统治者对道教也持批判态度,其政策总体是严厉防范和约束.宫廷失宠而衰微的道教此时不得不重新走向社会中下层,开始其世俗化过程.  相似文献   
86.
宗教与文明是共生的,宗教的演进史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对人类文明带有正面的影响.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重要意义,即宗教的世俗化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7.
青海互助QK村新建了嘛呢康,修建目的源于对留守老人的关怀、青少年民族语言学习和宗教场所的建立;其功能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嘛呢康。这是藏传佛教在当地的适应性发展,或是宗教世俗化的一种表象。本文尝试研判佛教的适应性发展与当地文化生活关系,认为价值取向从彼岸到现世,是藏传佛教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8.
中日甲午战后,与日本帝国政府关系密切的佛教宗派"净土真宗"在中国大肆开展传教活动,以上海为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皆设立传教点。被后人誉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早年曾与该宗人士有所交往。1898年,净土真宗在南京传教之际,杨仁山察觉了其思想体系中颇有违背佛教经典和与日本世俗社会过度妥协之处,对真宗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本文拟从思想义理和戒律制度两个方面,对杨仁山的批判视角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89.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世俗化特征十分显著。她的小说对市井故事的偏爱,对社会转型期大众心理的细微精确的把握,写作时采取的平民视角,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惊人的观察与把握能力,使她的小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毛茸茸”的质感,展现了生活混沌的本相。池莉的小说是现代生活存在困境的镜像写作,借之可以透视作家对于生存困境的思索。在对市民生活的仿真式生态记录中蕴含着作家对“彼岸”世界的悲剧消解和对平民人生生存哲学的肯定。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上海市近郊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考察发现,以"养儿防老"为内容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近郊村难以维系,并出现了低龄老人"以自我劳动为基础,以自我积累为目的,以自主分配为原则"的"自主养老"新模式.该养老模式的出现与当代家庭的深刻变迁有着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家庭结构核心化迫使老人通过"自我劳动"积累养老的物质资源.第二,家庭伦理世俗化为老人自我积累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第三,代际关系的离散化为老人自主分配家庭资源提供了政治空间.三者从家庭内部瓦解"养儿防老"的社会基础,从而改造低龄老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行为,促使老人选择"自主养老"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