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1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400篇
社会学   98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老伴2001年退休,我2003年退休。因为几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各起炉灶,我和老伴也就过着出入成双,相互关爱,相互体贴,相互融合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52.
《聊斋志异》借虚拟的鬼怪世界来写现实世界,其中书生大多是风流文雅,才学兼备,胸怀大志却又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他们生活贫困潦倒,凄清冷寂,只能用类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聊以自慰,同时,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抱得美人归的他们,也摆脱不了忠孝节义等成分的影响,研究他们的心态,能更深层次的接近他们矛盾的心情,把握历史。  相似文献   
53.
徐怀 《社区》2012,(35):19-19
静默常常引起人的宗教之思、出世之思,这是无足奇怪的。因为人们的世俗生活是如此喧嚣.属于他们的静默时刻是如此短暂。所以当静默来临。当然渴望超脱,渴望出世。  相似文献   
54.
刘再复(以下简称刘):最近读了尊作《我的哲学提纲》,发现你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观点,即认为“爱情可以多元化”。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哦,你注意到了?我在不显眼的地方提了一句,你是发现这句话的第二个人。在你之前,也有一位朋友发现了。这可能是要引起麻烦的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55.
传真机     
趣嘎嘎芭比Lady Gaga(嘎嘎夫人)正是如日中天,各大品牌纷纷拜倒其石榴裙下。新年之际芭比娃娃由年轻设计师RowanMersh依据过去Lady Gaga所穿着的服  相似文献   
56.
《美丽与悲哀》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虽不是代表作,却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和虚无思想。川端康成的小说不求真,亦不求善,而是迷恋于美的创造,他始终把美的创造作为自己的思想寄托。他所创造的文学的美,包含有不同的本质与主观性,其思想内核则是虚无。川端康成的这种虚无思想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既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7.
李倞 《理论界》2013,(7):135-137
沈从文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本地人与非本地人的情爱故事,本文借鉴海德格尔的说法把两者命名为"此在者"与"彼在者",并把此类爱情故事分为三类。沈氏小说中有大量的此类爱情故事出现,这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所推崇的创作理念,以及整个文学的流浪母题有关。沈从文的此类小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人文精神,为现代文学和现代小说史创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小说形象,并且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小说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58.
世俗情爱的神圣化——浅议旧约中的《雅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歌>是<圣经>中惟一以赞颂情爱为主题的诗集.它之所以具有被列入正典的地位,在于最初希伯来人的<旧约>神学观点中并无"灵"与"肉"分离的思想,尤其是完全没有"灵洁"、"肉秽"的观念.以后又经过后人不断地诠释和引申,使其原本意义单纯的以人间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内容被看作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的比喻,或者在基督信仰中被视为是基督爱教会的比喻,从而在寓意和象征上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牢固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59.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