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40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76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力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汉时期,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力基础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选举等四个方面:土地资源的大量占有是其经济基础,宗族势力的不断增长是其社会资源,学术文化的普遍积累是其文化基础,仕进特权的初步形成是其选举基础,由此构成了东汉士权与君权政治相颉颃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2.
论分封制与汉初学术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出现的学术繁荣局面,不单是黄老思想流行的结果,更与分封制的实行有关.汉初士人在投靠中央王朝无门的情况下,纷纷依附于诸侯王国,从而造就了汉初的学术繁荣.而汉初学术繁荣的昙花一现,也缘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思想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3.
晚明是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天崩地坼的大裂变时期,由于传统程朱理学的僵化、王学的分化,以及古学复兴的曙光、西学输入的新潮等,整个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呈一片混乱无序而又异彩纷呈的局面。其间“以朱为宗”、力倡性善的东林学派与王学末流、尤其是无善无恶说之间的论辩无疑乃是晚明思想界的一大公案,对其所由以论辩的原由、其论辩的实质等作一个梳理,乃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晚明社会及其思想状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4.
在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史上,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都有独特之处,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从当时政治环境、时代风尚等方面探讨了魏晋士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揭示了士人社会风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5.
钱穆从社会形态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士人阶层为社会政治领导者的平民社会,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典政治以选拔贤能参加、组织政府为主导原则,并由此建立职权分配细密的职官制度。钱穆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政治衰败,社会的平铺化导致社会缺乏力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结构性缺陷。钱穆先生的局限在于欠缺现代自下而上的权利观念的视野,还在古典政治的理想中寻找解决其弊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6.
刘晓东 《求是学刊》2007,34(5):130-136
明代科举体制的相对完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科举竞争压力、内外廉考官权力的不对等与试文的程式化等内在弊端。随着晚明科举流通机制的日渐壅滞,这些弊端也日渐显露,导致了舞弊、权力寻租及揣摩等科场风变的泛生。科举取士公正与公平性的削弱,使基层士人之科举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并促动了士人科举心态由"中和恬退"向"燥竞"与"游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7.
"桃源"故事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元末明初王子一沿用传统题材敷演成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该剧创作于特定的时代,在体现出与元代早期神仙道化剧基本一致的内在精神的同时,更折射着元明之际文人士子于尘世、林泉之间苦苦徘徊的个体情感体验和渴求于花、酒、声、色中成仙入道的人生取向,具有不可轻视的认识价值.《误入桃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呈现明显的雅化倾向,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应重新予以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138.
张小丽 《江淮论坛》2007,(1):133-136
昭君出寒是历代诗人乐于吟咏的题材,两宋共有近八十位作家创作了吟咏昭君的诗作一百三十余首。这些诗作寄托了宋代土人各自的人生感慨,从中可解读出他们精忠报国的热忱、怀才不遇的悲愤、对现实政治的控诉及人生无常的叹惋等各种不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9.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王永平先生集近十多年来的思考、体悟和耕耘,撰著了论题新颖、视野宽阔的《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以下简称《迁移与交流》)一书。该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扬泰文库》中的社会文化系列之一于2005年6月出版发行。关于“中古”的时间概念,学术界的界定并不一致。《迁移与交流》一书基本采纳何兹全先生所讲的“中古”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但为了探究江南士人群体的形成过程,该书将其起始点追溯到两汉时期。近十多年来,在历史学研究中,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在这些领域中,学…  相似文献   
140.
清代记录东林书院历史的志书有两种,一为由严瑴编、高世泰续编于康熙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一为高廷珍等编雍正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两部志书中的东林士人形象,经历了由学术、事功、气节并著,到理学传人的转变。不同的情境之下,志书编纂者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模式。“严志”为驳斥东林祸国之说,塑造出东林士人“理学、事功、气节并著”的形象。“高志”编纂之时,处于紧张的文化氛围之中,其编纂者遂采用“道统”叙事模式书写东林历史。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压力,逼迫士人选择较为安全的叙述路径;另一方面,士人的自我规训,亦使得历史书写趋向官方的意识形态。东林形象的转变正是这两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