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15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65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在古代 ,文化是作为政治伦理概念 ,治理社会的政策与措施看待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沉积起来的动态概念 ,首先是一个多元素结合起来由简单到复杂的系统结构。我们从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的学术层面去解读经学中理学的嬗变历程 ,就能发现西北学术文化的丰厚及在历史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22.
刘运玺 《学术论坛》2007,30(9):164-167
两汉刺史制度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起来,在武帝元封五年正式确立,并以其独特的"居无定所"、"分部行刺"、"秩卑权重"为两汉吏治清明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同时剌史制度也在刺史的不断越权中异化,逐渐成为中央统治上的隐患.东汉末年,刺史州牧藩镇割据,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可以说,保证刺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是刺史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深入研究两汉刺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为我们今天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3.
马莲 《学术论坛》2006,(3):194-196
关于两汉词汇的分期归属问题,语言学界有不同意见:或持上古说,或持中古说,或持过渡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分期标准不一致;二是两汉词汇研究不够深入;三是汉语史宏观分期与词汇史分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24.
两汉之际,由于王莽当权时极力宣扬“周公称王”的历史纪录,并将周公的历史形象和王莽本人的政治形象几乎融为一体,作为儒家先驱的周公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开始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使一位曾经“践祚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相似文献   
225.
唐朝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故而其诗多为反映现实之作,其中不乏关于自然灾害的书写。这些灾害诗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第一,史诗特性可证补史书,而史书亦可印证史诗,具有诗史互证的价值;第二,诗体的“赋化”特征显现了诗赋交互作用的文学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26.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传统论题被渐渐淡忘了。而实际上有许多我们认为已有定论的论题,或者已经无法得出定论的论题,前人的认识却是相当肤浅的。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笔者认为要想打破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的这一窘境,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四点:旧文献新利用,对前人在一些文献材料上的不当看法进行大胆纠正;积极发掘新的材料,对一些前人所忽视或重视不够的材料进行大胆采用;注重相关概念原始关联的探索,力避潜心枝叶,不顾本源;对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言语活动的复杂性给予高度重视,力避机械武断,简单从事。  相似文献   
227.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正统观念发展的鼎盛时期和转折时期.说它是鼎盛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关于正统问题的讨论更热烈,理论色彩更浓重.  相似文献   
228.
两汉的“游敖子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权贵子弟,代表了两汉游侠社会中一个特殊的任侠群体。“游敖子弟”的任侠之行,给闾里社会的“治”与“安”造成了消极影响,然而他们却成长为专制社会的统治基础。本文试图以“游敖子弟”的性质、社会根源以及归宿等为切入点,来认识两汉时期这类特殊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229.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之后三百余年间,或因中央王朝为加强在南部边疆的封建统治而通过的行政手段,或由于统一而自然发展的中原内地与南部边疆的往来联系,大量中原内地人口通过实边戍守、行军打仗、政治流放、仕宦任职、避乱流寓、经商贩运等途径进入南部边疆的交趾地区.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0.
陈松青 《唐都学刊》2007,23(1):11-14
文学史教科书与相关问题论述中皆认为:“汉代文学沦为经学之附庸”。实际上汉代经学对文学影响存在两面性与有限性,汉代文学不存在沦为经学附庸的事实,汉代学者对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附庸说”隐含着对文化学术与文学关系的错误认识。客观考察分析可知,汉代儒学与文学的演变,大致说来,从同幅共振趋于失衡;两汉儒学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巨大,但它没有左右汉代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汉代文学没有沦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