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1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377篇
劳动科学   85篇
民族学   94篇
人才学   85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1444篇
理论方法论   281篇
综合类   2702篇
社会学   342篇
统计学   15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一个老板只有善于听取意见,特别是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发现人才。一个尊重人才的人,首先是一个尊重不同意见的人。  相似文献   
62.
浩程 《决策》2004,(9):61-61
政治是什么?是帝王将相统治老百姓的方法和手段,还是阶级斗争的代名词?是一种统治策略,抑或是以社会权威的名义来决定的人类活动?是王道政治,是霸道政治?是美丽政治、魅力政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宝义中,在这些形形色以的修饰词下,政治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6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一种外交战略、价值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给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其自身的独特含义,它体现了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世界的进步发展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中国方案",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4.
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安理会分别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被首次写入联大安全领域,世界逐渐听到中国发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必须通过坚定中国道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强化中国话语权的辐射力;增强中国实力,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中国话语权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交流,增强中国话语权的亲和力;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国家形象,扩大中国话语权的宣传力,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  相似文献   
6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它以增进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为根本目的;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目标;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方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指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保障,开启了全球治理新时代。在全球性问题集中爆发、"搭便车"国家增多、传统治理机制"失灵"、安全困境尚未走出、国际组织种类繁多且兼容困难的背景下,中国要循序渐进,从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入手,借共建"一带一路"之际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战略引导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坚实贡献。  相似文献   
66.
列宁的欧洲联邦观形成于一战前后,他最初赞同推翻君主制,建立欧洲联邦,后来认识到帝国主义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欧洲联邦,因此主张社会主义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再建立各民族实行联合并共享自由的国家形式——世界联邦。研究列宁的欧洲联邦观,必须肯定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欧洲联邦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及世界和平进程证明列宁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在国际秩序面临变革新趋势的历史关头,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突破了西方强权政治的零和博弈思维,但是该构想的实现也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相似文献   
67.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认为,“冷战”结束后,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因为自此形成的“新世界秩序”“债务国家”是导致存在“人权祸害”的原因。为了解决人权问题,德里达将希望寄予建立一种“新国际”,但直至目前为止,“人权祸害”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之后,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减轻一些“人权祸害”的,因为构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使德里达憧憬的“新国际”成为现实、实体和实践。  相似文献   
68.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马克思"类本质"问题的再反思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自觉和基本前提。人的"类本质"是基于人的"类能力"而次第扩展的超越于人的"种"特征的本质,它具体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各种文明状态。基于人类整体性文明之上的生态价值观构成了人类整体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核,而这一价值观的真正确定尚需人类生态文化运动的启蒙,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69.
俄罗斯作家伊·布宁以其“严谨的艺术才能”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大量以乡村生活为内容的作品中,短篇小说《莠草》非常集中而又典型地反映了他在这类题材小说的写作特色:通过多重时空交错下淡化的情节,以平静的情感和平淡的笔调叙写主人公悲苦的人生,在沉静中表达布宁对俄罗斯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强烈同情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体现出布宁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与超越。  相似文献   
70.
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紧密,为更好地探索与解读《荆棘鸟》内的女性主义,研究人员先查阅了《荆棘鸟》的创作背景,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荆棘鸟》对男性形象的颠覆,如弗兰克、卢克等,再以玛丽卡森、朱丝婷为例提出了《荆棘鸟》中女性主义的搭建,并对文中女性的艰辛成长进行了适宜解读,其内容包含混沌、觉醒与掌控命运,从而更为了解与熟悉《荆棘鸟》内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