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9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95篇 |
劳动科学 | 82篇 |
民族学 | 50篇 |
人才学 | 62篇 |
人口学 | 34篇 |
丛书文集 | 829篇 |
理论方法论 | 168篇 |
综合类 | 1652篇 |
社会学 | 210篇 |
统计学 | 1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08篇 |
2012年 | 180篇 |
2011年 | 225篇 |
2010年 | 187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285篇 |
2007年 | 206篇 |
2006年 | 169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郇庆治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21,30
近年来,以厦门PX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集体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公民环境权”或“环境人权”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议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不断修改,我国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正在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护与保障.但也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治)建设还未达到一个历史性“拐点”,即明确确立与宣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的宪政基础.中国环境法制(治)建设的更大进展,除了法律渠道下的渐进改良,更为关键的也许是来自政治与社会的动力,尤其是来自民间基层的推动. 相似文献
92.
批评界对奈保尔的评论多集中在其作品的"后殖民"特征上,而奈保尔本人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人,认为作为世界人的作品不应该囿于狭义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本文以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悲喜交加的人生故事的解读,揭橥作者对寻绎"自我"意义的个体的悲悯情怀,对他们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以及作品所蕴涵的超地域性的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93.
发挥人的优势而不只是弥补人的缺点成为当代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焦点之一,具体体现在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及积极组织学术的形成与发展之中。个体优势是指那些能让人感到充实与力量的品格特征或才干,也是能带来高绩效的个人惯有思维、感觉与行为模式。个体优势主要包括品格优势与才干优势两类,对应的测量工具为优势识别器与优势价值行动问卷。微观层面的研究表明,个体优势能对员工主观幸福感、职业呼唤、个人绩效及组织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而在宏观层面上,个体优势与相关理论、实践的融合可以或已经产生了新的学科、领域及研究主题——优势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积极管理范式、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等。未来应关注优势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进一步整合、优势干预、影响机制及中国情境下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4.
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FENG Shi-zheng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只有38.29%的人进行过抗争,高达61.71%的人选择了沉默。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出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越高。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居民面对环境危害时的行为反应深受差序格局的影响;在遭受环境危害后之所以有抗争或沉默的行为差异,是由于在差序格局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能支配和调用的资源不同。 相似文献
95.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96.
李桓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通过对影响公务员个体行政行为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对公务员个体行政行为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政府在改善公务员个体行政行为方面应着力于提升公务员个体的新媒介素养、职业认同感,完善公务员队伍的奖励机制以及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97.
张中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98.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消费和社交等活动的重要工具与媒介。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欺凌问题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行为频繁且社交网络环境复杂,网络欺凌给他们的生活、心理及人际关系等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524名大学生网络欺凌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个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在经历网络欺凌的类型和主观意识程度上男女生有些许不同,但在总体上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并未受到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与不同的社交网络群体接触以及与身份可疑的人在线交流,则更易遭受网络欺凌。同时,遭受网络欺凌的经历可能使受欺凌者成为欺凌实施者。防治大学生网络欺凌需要从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度、完善多方联动技术控制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9.
爱国主义教育不但具有社会功能,而且具有个体功能。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功能需要由个体功能来支撑和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赋予个体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能够激发个体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动力,同时能够决定个体的状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0.
尤西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51-157+240
孤立他人行为是生命自组织排异机制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孤立演化为日常政治博弈模式,更普泛的孤立是隐性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迄今未能揭露与反思的深层社会哲学领域。孤立的核心是人格贬斥,由此指示了当代社会科学核心概念的“社会排斥”的深度起源。孤立异己的群体习俗压制自由个体人格与创新,并导致共同体帮派化与封闭僵化。反思与揭露孤立反现代化性质,同时指向中国现代化“和谐社会”目标的制度机制建设。现代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换,包含着偏重于个体竞争的流行理解所忽略的伦理涵义:基于现代社会功能分化和个性解放所形成的差异性,不仅激发竞争,而且在个体之间形成了互补依赖和相互吸引的内在团结需要。以信息交往为核心的当代社会将这一方向提升为普遍依赖机制。自由人格个体的现代理念并非个人主义,而是社会集体凝聚力与创新生命的内在机制。排斥性孤立及其封闭共同体从而不再拥有现代化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