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80篇
人才学   20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358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承传造就的文化精华,已远远超越了这一时代,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华彩乐段.<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正是中华文化雕琢成的优秀女性,放射着民族文化的灵光.她像诗如乐、境界幽深、清雅浸人.  相似文献   
102.
我国将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向世界推广具有“和平”特质的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孔子学院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传导相关的语言、师资的素质、《论语》的翻译以及如何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等有关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3.
104.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5,(17):44-45
中秋节是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寻根,对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乃至营造健康的节日市场氛围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在海外华文诗歌中,故园、亲情、民俗等“乡土意识”的浓厚与“文化意识”的淡薄是爱国思乡母题中的客观存在。《伟大中华颂》以完全意义上的中华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以完整的结构和邃密的诗思一举突破了表层象征的文化表现模式。作为学者诗人诗化了的理性选择,它超越了一般朴素的民族感情,奂美的诗情不再是血缘挽结与种族标记的本能扩张.而来自于本体文化自身的雄深博厚。这意味着,在海外华文诗坛的这一传统母题下,中华文化真正全面地实现了自身。  相似文献   
106.
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台湾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场社会运动。对此学者虽有关注,但就该运动持续之久,影响之广而言,现有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利用新挖掘的史料,对该运动发起的因缘、运动的内容与历程以及运动的影响与意义,重新做一探讨与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加强了台湾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对揭露当今的“文化台独”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08.
"国族认同"是超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更宽泛概念。它意指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其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已寻找到共同的利益结合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认同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在诸认同类型当中,文化都起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要实现国族认同,必当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中华国族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构建中华国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并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推进,是实现国族认同的最有效手段。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当前构建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然是在历史长河中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近代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合理成分的吸纳与整合后形成的崭新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9.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消弭错误的文化观,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维度的支撑力量,是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从交融汇聚、互鉴共享、共生互补三项机制阐释各民族文化何以互鉴融通。文章揭示出,正是在交往交流中,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逐渐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10.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日本被本地化。在日本流传的诸多杨贵妃传说中,热田神宫版最具创意及影响力,在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很有意义。将杨贵妃当作是日本天神的化身,以保护日本是集中古以来流行的本地垂迹说及护国思想。这种思想将中国传入的东西本地化,将中国的东西挪用,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日本中世以至近世热田神宫的杨贵妃传说令中国人眼中的红颜祸水摇身一变成为护国神明。日人崇拜杨贵妃并非因为她是中国人或是基于中国崇拜的心理,而是因为她是日本神祇的化身,所以与民族认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强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