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引子1913年开春,新生的中华民国百废待举。新一届国会大选业已结束,国民党大获全胜。此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问鼎总理,势不可挡。恰在宋教仁北上之际,却不幸遇刺于上海沪宁车站。政党领袖身体的消亡,注定演化成政治事件乃至于军事斗争。这看起来像是1913年事变逻辑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民国呈现出一片溃败之势。  相似文献   
9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采用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五族共和歌》作为“国歌拟稿”,其中第一句曰:“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显然,南方政治精英视革命为“旧邦新造”的一次努力。  相似文献   
93.
《贵州统计》2009,(3):81-82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4.
周金陵 《金陵瞭望》2009,(16):75-75
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筑(以下简称民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像一颗奇葩屹立在世界建筑之林,也成为南京市显著的城市特征和亮丽的风景线。保护优秀民国建筑,是消防部门和房屋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95.
夏伯铭 《中外书摘》2008,(12):19-23
1913年6月15日,国学大师章太炎与民国才女汤国梨在爱俪园举行婚礼,前来致贺者多达二千余人,包括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及各界名流。爱俪园再次成为上海报章和街谈巷议的热点。  相似文献   
96.
辛亥革命也和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一样,是一场伟大的群众革命运动。领导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革命运动,不只是少数几位堪称为核心的风云人物所能完成,而必须有一个志同道合、同心同德且能坚贞不渝、矢志不移的领袖群体。唐群英从一开始就成了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并历经了这一革命从发轫到胜利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7.
<正>前不久,学者刘刚、李冬君的《中国近代的财与兵》面世。本书从兵权、财权角度看近代史。作者认为,自宋、明、清至于民国,纷繁百态无外乎地方兵权、财权与国家兵权、财权的博弈,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虽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后来者袁世凯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也是以兵权、财权相搏。文化视野下的财与兵作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把中国的财与兵问题纳入到文化视野,用思想史的眼光去打量,从而提供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角。本书开宗明义,在"题记"中解题道:"中国传统政治,所有政治问  相似文献   
98.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一方重镇”和中华民国的“宪法之父”,张君劢在面对中国20世纪30-4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众运动之时,从多种视角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阐述:在性善论的视角下,希翼统治阶级本着仁爱精神自觉解放民众;在唯理主义认识论的视角下,想望秀异分子能够对民众“先知觉后知”;在“社会机能说”的历史观下,强调从民众的智识方面着手进行社会改造;在国家“公器”观的视角下,主张民众的真实权益需屈从于抽象的国家利益;凡此种种,都为其最终走向自由民主的反面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99.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0.
孙蝶平 《老年人》2011,(7):40-4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