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58篇 |
免费 | 574篇 |
国内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12篇 |
劳动科学 | 248篇 |
民族学 | 802篇 |
人才学 | 804篇 |
人口学 | 160篇 |
丛书文集 | 8982篇 |
理论方法论 | 1503篇 |
综合类 | 16575篇 |
社会学 | 2917篇 |
统计学 | 3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6篇 |
2023年 | 857篇 |
2022年 | 811篇 |
2021年 | 979篇 |
2020年 | 694篇 |
2019年 | 674篇 |
2018年 | 311篇 |
2017年 | 550篇 |
2016年 | 585篇 |
2015年 | 899篇 |
2014年 | 2227篇 |
2013年 | 1829篇 |
2012年 | 2099篇 |
2011年 | 2302篇 |
2010年 | 2171篇 |
2009年 | 2162篇 |
2008年 | 2864篇 |
2007年 | 1987篇 |
2006年 | 1736篇 |
2005年 | 1677篇 |
2004年 | 1727篇 |
2003年 | 1539篇 |
2002年 | 1201篇 |
2001年 | 1006篇 |
2000年 | 749篇 |
1999年 | 370篇 |
1998年 | 239篇 |
1997年 | 182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41.
法律职业伦理精神在法律职业化进程中具有重大功能和作用,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法治现代化和司法现代化进程.关注人性的伦理精神,即尊重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法律职业化的逻辑起点;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崇尚正义的伦理精神构成了法律职业化的价值基础;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模式,忠于法律的伦理精神是法律职业化的直接动力;珍视荣誉的伦理精神从内部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并保证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法律职业化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942.
<正>宣朝庆教授的著作——《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中华书局2010年版),通过分析泰州学派的乡村建设运动,探讨了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运动轨迹。本书以泰州学派为例,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运行结构和社会运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地方性共同体是以何种方式应对政府权力机关。本书以社会学和历史学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943.
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要求理论界首先正确认识"文化"。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产理论,文化是精神生产的形式与载体,其价值也根据精神生产正反作用分类而存在正负价值之分。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的功能发挥,文化价值的双重性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存在正向与负向功能,而二者的发挥在当代都有举国升级与强化的倾向。因此抵御文化侵略、发挥中国文化影响力是中国未来的必然道路。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要求的回应,也是中国对自身文化复兴梦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944.
人是有限性的经验主体,又有对存在的超越追求。审美超越是存在意义的实现方式,是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是"内在超越"的生命哲学,它以诗性精神彰显哲学智慧,最能体现审美超越的特征。其超越性具有三重构成:自明性、主体间性及自由性。揭示其意义,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提供新的方式,并为人类精神的困境提供哲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945.
文化转型期必然是多元期,应让各派美学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不仅哲学、美学研究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应用美学也应大胆去搞,雅、俗审美文化要共同发展,和谐地思考与研究,共同着眼于美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学研究不存在危机和困境,即使有困境也就更有希望,没有绝对的坏事。国际美学研究的趋势是从封闭的象牙之塔走向现实的生活实践,这预示着思辩美学观念向实用美学观念的转化。美学必然走向实践,中外美学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946.
抗战前后文化思潮与“东方文化复兴”的历史主题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皇甫晓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
中国现代文明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新儒学派、西化自由派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文化的论争,形成了现代的人文基础,并且于抗战之后都介入了现代民族精神的构筑。新儒学派有其为国立本的合理之处,西化派的民主、科学在适应变革需求上也有它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本位"观点,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构筑了意识形态上的"体"。因而,"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精神与文明构型,即以民族文化为本,世界文明为用,人民性为体的民族精神发展现与文明构型的复合体。在今后多元开放的时代,更应该承认三大思潮并存的现实。当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是不能动摇的,但也需要走出意识形态的范围,制、充东方文明成果,完成历史起点的综合文化创造。以东方文化构筑民族精神介入新世纪的发展,则成为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947.
948.
949.
950.
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分为四个大的"文化域",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大都市物质文化的重心是物质多样性和物质流动及其载体的运作效率。大都市制度建设有重要意义,信用制度有奠基性,契约论的当代作用和社会保障系统对大都市现代化文明有标志性,中国大都市制度建设在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起步上是不可或缺的。在大都市建设中,应该注意城市经济符号化和体验化的发展趋势,物质文化与信息文化在城市的当前存在中的相互涵化、转变和一体同构的趋势,以及当代大都市大系统危机的紧迫性。大都市精神文化分为形象、知识、美感和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