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00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128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07篇
理论方法论   146篇
综合类   1236篇
社会学   335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72.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3.
古代中国凭借自身在东亚、东南亚、中亚等亚洲部分地区的强大实力与明显优势,通过军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非军事手段,逐渐与异域政权形成宗主—藩属关系,从而在亚洲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国际秩序,可称之为"中华亚洲秩序"。中华亚洲秩序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秉持"无限扩张主义",尽力构建疆域尽可能广阔的区域国际秩序,甚至全球国际秩序不同,是秉持"有限扩张主义",在亚洲地区建立的"有限"的区域国际秩序。对于古代亚洲国际秩序的理解,不应简单地从在西欧历史经验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国际秩序及相关理论视角出发,而应回到古代中国与亚洲地区传统的区域国际秩序的历史实际,构建具有中国乃至亚洲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以揭示古代亚洲区域国际秩序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74.
75.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既包含爱国主义、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等传统内涵,又具有人民至上理念、体育强国使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广胸怀。这些新内涵富含成人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结合成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思政课育人的创新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7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且历经百年历久弥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与深厚的软实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对于多维度的价值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以此融入社会与国家,将其精华渗透在学校教育和家风传承中,系统谋划,久久为功,这样才能够筑牢思想上的根基,从而为实现中国梦以及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77.
肖辰 《南方论刊》2022,(12):3-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对习近平重要讲话系列数据库的汇总归纳,对其用典寄语青年问题展开分析,从用典寄语青年的视角考察习近平“第二个结合”的源流与实践。习近平寄语青年时频繁引用典故,是总书记身体力行在青年群体中进行“文化双创”的实践,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充实文化自信,自觉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8.
文章从理论、实践、课程建设三个层面对武德进行阐述,旨在牢固树立大学生健身强体、振兴中华民族的习武目标,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和人格修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79.
本文依据历史上的可靠性、理论上的融贯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欲性和可行性这三个标准,考察当代西方新共和主义的建构主义倾向、反自由主义倾向以及在公民美德问题上的困境,检讨晚近以来在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诸领域全面复兴的共和主义所存在的局限,从而探求其出路.  相似文献   
80.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话语创新和理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最紧密的时期,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有力指导和科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文化思想由论争走向聚合,文化实践由传统路径依赖走向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性契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批判原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话语,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立了坚实的话语根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典故、格言、俗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分辨“精华”与“糟粕”、激活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和内涵要素,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化科学化品质,这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赢得政治、思想、社会的解释力、阐释力和掌控力增添了话语资源,也在深层次促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实现新的转变与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