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篇 |
民族学 | 7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1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94篇 |
社会学 | 12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高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11-114
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清儒新十三经之一,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同时这部撰述又是焦循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焦循《孟子正义》的注疏方法典型地体现着清代学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其注疏方法背后深具思想史的意义.焦循在书中重新确立了《孟子》一书的经典意义,构建了自我的义理之学,实现了对汉宋之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72.
骆寒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3):56-58
方牧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发表诗歌,迄今已半个世纪。这次出版《方牧诗选》,算是他对自己诗歌事业的一次小结。称为小结,意味着他的诗创作还在继续,还要发展,离开做总结的时间还远着呢! 相似文献
73.
在明中后期日渐浓厚的商业环境中,书画因具有特殊的雅文化意义,在文人的引导下成为新富商人追逐的流行消费品,商人对书画作品的购藏活动亦使得书画的商品属性显现出来.失意文人开始寻找仕途之外的有效谋生手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人"文化.当书画技艺成为扬名与取利的治生手段后,"山人"的行为与心态皆发生改变.明代中后期"山人"的书画治生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商业环境对文人阶层生存理念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74.
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是推动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与茶息息相关,诸如读书、文艺、社交、旅行等,皆离不开茶.他们煮茶品茗,舒展性灵,在日常饮茶清事中体现价值追寻,寄托理想人生.作为茶文化内涵的赋予者,江南文人对茶性的体认折射出当时文士群体的心性.茶具有平和冲淡、提神醒脑、自然纯真的本性,与江南文人淡泊自守、静虑自省、贵真求真的精神追求相契合,饮茶生活还寄托着江南文人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由此为明代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5.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是货币白银化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正常的货币经济现象,国家却应对失效.伪银流通,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阻碍了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白银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76.
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被学界几乎漠视了的舒婷的中后期诗歌具有较高的学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检视意义。与其前期浪漫主义为主色调的朦胧诗不同,其中期的现代诗创作淡化情感、强化感觉,并着意于对生命与生存的体验与感悟,其后期的现代诗创作则进一步地以探寻生命的终极关怀为母题。30年来舒婷间有断续的诗歌创作反映了这30年来当代中国思想变革、社会转型的生动进程及其对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更揭示了诗人舒婷基于个性化的经验感悟和文化自觉所走过的理想主义者从困顿、放逐、挣扎到另类固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7.
78.
唐金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Z2):32-35
本文从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目标;纠正党内"民粹主义"倾向,澄清党内思想;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独裁统治;反对封锁包围,发展边区经济等不同侧面来阐述抗战中后期毛泽东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现实目的性.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周兴 《社会观察(上海)》2013,(6):67-68
青年节后第二天上午,我在旅舍收拾行囊,准备返程.电视里恰好播出赵薇关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访谈.几个剪辑片段一闪而过后,我按下遥控器电源键.无须更多,窥见熟悉的场景,我知道自己无法抗拒这部影片.
那就到光影世界里去吧.在这寻觅青春不得的一天,知晓有这样一部电影,这偶然,这巧合,许是造化给予的慰藉?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