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4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332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喻立平 《江汉论坛》2005,3(3):16-19
《中庸》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纲。《中庸》从形上之道的角度系统总结儒家政治思想,天道“中和”,是其核心政治价值;人道“诚明”,是对政治主体的规范;政道“位育”,是其社会理想。将天道、人道、政道融会贯通,载道以入政,修德以化政,力行以成政,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人治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62.
传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中和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思想源泉。具体表现为:(1)亦A亦B:互利双赢;(2)A而不A’:和而不同;(3)A中有B: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63.
魏光峰 《殷都学刊》2007,(1):141-143
中和”思想是孔子全部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儒家思想中至为宝贵妁价值标准,是指导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致天人之际的和谐的准则。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全的文明与和谐。孔子“中和”思想对于处理好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4.
养生就是人的生命如何保养的问题.生命包括两个方面:身与心.养身需要科学、养心需要信仰.关于身心的关系,养身主要内容是养备而动时,养心的内容主要是知道、寡欲、行义.用物质性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的身体需要,这是基础性的.用知识、道义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是高层次的.二者比较,精神需要更重要.对于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的思潮来说,儒家强调精神境界的修养,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5.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的人物,也是清末民初文化调和论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和”理念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6.
王晓元 《唐都学刊》2004,20(5):144-146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在当代音乐发展的走向中仍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文化中的单极思维造成的对"音乐资源"的无限"开采",有可能给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使音乐的和声与曲式构架遭到彻底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能避免这两种极端,对音乐的未来发展或许有一些益处。  相似文献   
67.
冯友兰的新人生论是在吸收了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某些思想因素杂以作者新理学的人生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人生哲学意义的新人生论思想体系。新人生论认为,宇宙是一切事物之总名,人生是人的全部生活,理性是天道和人道的调和力量,道德的和与知识的通乃为中和及通。艺术、宗教、自由意志、幸偶、人生术等基本范畴在他的新人生论里有着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68.
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冰心早期的散文集《往事(一)》、《往事(二)》、《寄小读者》的文本,从她的散文描写的对象、语言的风格、表现的思想主题这三方面来论述冰心的散文创作对儒家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69.
随着“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调整升级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也要随之调整和升级,以满足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需求。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立法目的的局限,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存在诸多不足,没有将“降碳”问题纳入其中,与“减污”问题作整体考虑和协同安排。应以《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等法治思想为指引,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融入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目的性条款,从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增强主体责任原则出发,夯实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的制度基础,重构以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总量协同双控、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中央环保督察、协同管理体制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索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并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融入其中,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为实现协同增效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0.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