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700篇 |
免费 | 2230篇 |
国内免费 | 4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254篇 |
劳动科学 | 1179篇 |
民族学 | 2707篇 |
人才学 | 3466篇 |
人口学 | 1012篇 |
丛书文集 | 26409篇 |
教育普及 | 4篇 |
理论方法论 | 6258篇 |
综合类 | 44256篇 |
社会学 | 11335篇 |
统计学 | 44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878篇 |
2023年 | 1929篇 |
2022年 | 1548篇 |
2021年 | 1760篇 |
2020年 | 1795篇 |
2019年 | 1633篇 |
2018年 | 752篇 |
2017年 | 1057篇 |
2016年 | 1708篇 |
2015年 | 2644篇 |
2014年 | 6860篇 |
2013年 | 5825篇 |
2012年 | 7042篇 |
2011年 | 8185篇 |
2010年 | 7842篇 |
2009年 | 7804篇 |
2008年 | 9642篇 |
2007年 | 6343篇 |
2006年 | 6131篇 |
2005年 | 6443篇 |
2004年 | 5941篇 |
2003年 | 5519篇 |
2002年 | 5352篇 |
2001年 | 5023篇 |
2000年 | 3746篇 |
1999年 | 1280篇 |
1998年 | 873篇 |
1997年 | 662篇 |
1996年 | 543篇 |
1995年 | 320篇 |
1994年 | 299篇 |
1993年 | 278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199篇 |
1990年 | 141篇 |
1989年 | 143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开始于 2 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 ,并没有带来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近代佛学研究的兴盛 ,佛教的近代化革新 ,只是给人以“佛教复兴”的外在表象 ,佛教僧伽这一主体 ,无论内外都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92.
93.
94.
4日圭亚那政府宣布终止台湾在圭设立“台湾办公室”协议,表示将继续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圭方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双边关系大局.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建交国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交往.国台办发言人应询表示,我们一贯反对中国台湾地区同我建交国发展官方关系.民进党当局渲染的所谓“外交突破”只会自取其辱,以失败收... 相似文献
95.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作为实存概念来把握。这种从实存论出发把握本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概念,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解释模型不仅有效避免了本质主义和任意随机性的两难选择,同时也走出了存在论视域解释学循环的痼疾。 相似文献
96.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中国新诗在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后,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这不仅制约着新诗的未来方向,也对新诗的合法性形成了严峻挑战。鉴于此,不少新诗的研究者都开始对新诗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探讨和反思,其中京派批评家的反思和探讨尤为深入、具体。他们对于新诗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新诗现代性、新诗与古典诗等问题上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对新诗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突围的途径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主张。在新诗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京派批评家的新诗批评理论一方面具有相当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新诗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院派批评的专业和精深,赋予新诗理论更强的学术品位,成为20世纪诗歌理论不可或缺的遗产。 相似文献
97.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作为研究这一时期作家作品最早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与文集编纂信息。序作者对文集作者所作的传状式或颂赞式书写,乃是秉承以人传文的传统,自觉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为读者了解其人其文提供重要的支持,究其性质已经属于文学研究中作家论的范畴。序作者对于文集作者诗文风格与文学造诣的品评,往往是其文学批评思想和见解的高度浓缩,具有相当的经典性与深刻性,对后来的作家作品研究,亦常常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在汉魏六朝旧集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别集序所体现出来的编纂原则和编纂体例,是我们考察当时别集编撰情况和编辑理念的最为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98.
<正>2019年9月10—11日,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为主题,突出70年来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中国融入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不仅具有当前的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一、"谭中之问"的命题不攻自破2015年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诞生了"谭中之问",意指海外中国问题专家谭中在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奖感言中指出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有这 相似文献
9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海外学者和各界人士围绕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思想来源、思想性质、世界影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不仅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系统梳理和分析海外对中国梦的不同理解,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海外中国学指域外国家对中国的研究,国内开启对海外中国学的关注几与海外中国学的发生同步。国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经历了早期关注、开创奠基、停滞困顿、起步复兴、繁荣发展五个阶段。近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是我国海外中国学研究发展借鉴与对话、学科化积累、学理纵深探索的三个黄金期。应继续推进与西方中国学的深度对话,同时引导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建立国内外兼容、东西会通的中国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