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317篇
社会学   8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2.
名家艺苑     
《中国民族博览》2020,(5):I0003-I0003
李兵,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兵极具个人风格的笔墨语言和以黑置白的独特表现手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其作品广为海内外藏家和文博机构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等收藏,并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  相似文献   
63.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64.
中国画的意境来自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神韵来自离形得似 ;中国画的风格来自以形写神 ;西方绘画由“极似”走到“极不似” ,中国画都坚守“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观念。历代中国画的实践证实了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互相渗透 ,互相溶合 ,既对立又统一 ,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65.
王怡强     
《人才开发》2008,(6):63-63
1946年生于江苏,守砚斋主人,味禅轩弟子,号泓济。现为上海美协海墨中国画会会员;民革上海香山书画社社员;赵朴初研究会会员;海天书画院院士;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特聘画师。  相似文献   
66.
侨讯乡情     
《华人时刊》2008,(9):84-85
本社召开读刊用刊座谈会征求意见8月15日下午,江苏省侨办、侨联,省人大民宗侨委员会、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致公党江苏省委,江苏省暨南京市外宣办公室,南京市侨办相关负责同志,与华人时刊杂志社领导及相关同志汇聚一堂,就《华人时刊》如何办出特色服好务、发挥作用再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7.
刘健 《社科纵横》2005,20(6):153-154
中国画由于文人的参与,渗入了书法、文学等诸多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现性艺术,即中国书画艺术。本文从诗、书、印三方面来阐述与中国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邬建 《中州学刊》2006,(5):292-293
中国画笔法、墨法、结构形式等程式化造型规律,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就是中国画家在对生活长期积累、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创造出的艺术符号。这种符号的个体表现力虽然有限,但其因人而异的排列组合方式却是无限的。对中国画的程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69.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现代以来的所谓"美术革命"将中国画固有的自律模式进行了颠覆,引进西画教学,打破了中国画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审美情趣。以西式的评判体系来衡量中国画,以致于中国画的审美造成误判。当下的中国画必须以中国文化策略来审视中国画的教学,使中国画回归规矩之道。  相似文献   
70.
马文祥 《回族研究》2012,(2):137-141
编者按:曾杏绯,又名曾瑜,女,1911年出生,回族,江苏常州人。从画70余年,以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八届美展和《百年中国画大展》,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女美术家作品选》等大型画册,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收藏。她是清代以来中国画坛最长寿的女画家。目前,在宁夏党政领导的关怀下,曾杏绯绘画艺术馆已经立项并在银川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