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被誉为“广大教化主”的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诗歌推重写实通俗,平易流畅,甚至不避浅切,其诗歌在中晚唐的流播达到风行的程度.它的流播对当时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为当时诗歌创作树立新的审美范式,即元和体与元白体;另一方面对我国古代诗歌派别意识的觉醒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随着晚唐政局的昏暗,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进入更深层次,以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刘驾、罗隐、杜荀鹤、黄滔等为代表的寒门文人重新审视白居易诗歌中讽谕之作,并部分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济世讽谕的精髓,使晚唐诗文创作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  相似文献   
62.
中唐以后,随着藩镇设置的普遍化,地方三级制逐渐取代两级制并成为行政的主体,而国家两级制的残余形态——直隶州则成为地方行政的孤岛。通过对唐代地方体制的演变、直隶州的产生、直隶州的内涵、直隶州刺史的来源、直隶州设置目的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可发现唐代直隶州设置的初衷是为了确保中央对若干战略区域的有效控制。由于中央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加上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中晚唐直隶州制度没能成为遏制藩镇势力膨胀的重要工具,却为五代、北宋消弭割据隐患提供了直接的思路。  相似文献   
63.
前人大多认为,相对于盛唐七绝的主气、讲究兴象风神,中晚唐七绝则是"以意胜"或"主意"的,这一看法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七绝从盛唐到中晚唐之流变的起点。七绝的由盛唐入中晚唐同时也是七绝体制本身从以乐府体为主向以徒诗体为主的发展过程。相较乐府体,徒诗体更重视纯粹的语言艺术,所以徒诗艺术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绝句在题材上的扩张,并促使诗人更重意匠经营。中晚唐七绝"主意"或"以意胜"的特征,正是绝句中徒诗艺术不断增加之后导致七绝写作在题材和数量上激增的结果,由此形成七绝艺术在整体上平实、平浅乃至平庸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过来又加剧了徒诗体七绝创作中一直以来对造意的追求。上述两方面看似矛盾,实则是七绝体制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并共同构成中晚唐七绝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4.
宋元以来,唐代诗人于武陵被说成"大中进士",并与唐末五代于邺混为一谈。后一错误近年已被纠正。今考于武陵与无可、贾岛同辈交游,卒于大中六年(852),所谓"大中进士"之说亦不可信。结合时代背景和交游状况来分析于武陵诗作,可考知其一生经历的主要阶段:元和中应举不第,约于元和十二年(817)西出陇山,入幕求仕,后又入蜀,久客吴楚,开成二年(837)回到关中。因此,于武陵实乃贾岛诗派早期主要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65.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20,(5):5-11+2
中唐以降,随着王朝的衰落,西域、河陇失陷于吐蕃,帝国的根本关中受到严重的威胁,为有效遏阻其内犯并拱卫京师的安全,征召地方藩镇兵防秋于关中遂成必然之势。通过对关中防秋史料的钩沉,使用量化史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关中防秋的兵力主要源于五类军事集团。若就其频度而论,中原是防秋关中最为频繁的藩镇集团,南方藩镇次之,河北与关中藩镇又次之,西域与河陇的行营兵频次最低。诸军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某种程度上与参与防秋及所持续的时间上存在密切的关联。若就单个藩镇考量,朔方军无疑是一骑绝尘的存在,随后则是中原的忠武与宣武,而中原的淮西、南方的淮南与河北的河东诸镇则又逊之,它们在唐代关中防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中晚唐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经历了鼎盛之后的转变期,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随着盛世光环的渐渐消隐和国势衰颓中侠风的发展与蜕变,中晚唐咏侠诗一方面延续着盛唐的袅袅余音,但盛唐诗人灌注在咏侠诗中的生命激情渐渐冷却;另一方面诗人们开始冷静地审视侠这一特殊的人群,以批判的态度描述侠之堕落,即使颂扬也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味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体现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7.
李商隐咏史诗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商隐咏史诗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王定璋晚唐的杰出诗人李商隐以其思想深造,包蕴密致,浓丽精工,格调暗族的诗歌矗立于晚唐的诗坛,成为继盛、中唐之后成就最为突出的重要诗人之一。在李商隐传世的作品中,那些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所谓咏史诗歌,无论从数量上...  相似文献   
68.
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69.
70.
李白在世时,他的诗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奇,其雄奇、纵逸、清新的审美品质,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阐释,这是李诗成为经典的关键性开端.殷璠<河岳英灵集>最先选入李诗并准确评说其最突出的特点,对李诗的经典进程影响很大.杜甫是李白最深至的知己,他对李白的评论皆属极富远见卓识的经典之论.中晚唐人不断发现李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李诗的经典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现存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四种选录李诗,共选76首,辅以一些序论评说.唐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评说更多地散见于诗歌、序跋、笔记等多种史料中.这些信息反映了唐人对李白的审美判断和经典选择,反映了李诗逐步成为经典的微妙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