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54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02篇 |
社会学 | 14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美国《多维时报》2004年11月25日报道:台湾工研院整合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信息、宽频与无线通讯科技、医疗照护科技与医疗资源等单位,近日正式激活了“远距居家照护服务策略联盟”,这项结盟将台湾优势的信息和通讯资源运用在逐渐老年化的社会,为未来的社会增添更有品质的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2.
严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3):73-80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高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8,(2)
:1 932— 1 945年 ,对苏外交在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蒋介石为了加强中国在与日本交涉中的地位 ,在 1 932年底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孙科是蒋介石制定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作为“亲苏派”的著名代表 ,孙科在抗战初期三赴莫斯科 ,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并在公众场合积极鼓吹对苏友好 ,其态度之热烈 ,言辞之浮丽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十分罕见。 1 942年苏援停止 ,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抗战后期 ,蒋介石决定以美制苏 ,转而起用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 ,孙科终于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谭洁清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9,(10):35-36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紧密军事合作关系的形成与这一时期双方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良好交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边倒”政策、共同安全利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得两国在“蜜月期”加强军事联系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唐土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56
对“中苏论战”的探讨,长期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书是探讨中苏论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得力之作,探讨“中苏论战”的缘起和实质,研究“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指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显著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万远英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3):58-59
在中苏论战的十年间 ,邓小平始终站在第一线 ,领导写作班子用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论战 ;多次率领中共代表团同苏共中央代表团进行谈判和斗争 ;同许多兄弟党的领导人面对面交换意见 ,沟通协调。他是这场论战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虞文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3):9-14
历史已经判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不能不说与20世纪60年代我国特定的政治气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发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中苏论战为这种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准备,还是群众思想的动员,也无论是运动对象的锁定,还是各级干部警惕性的解除,都与中苏论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确定外交政策时,以传统革命理念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守则,并兼顾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提倡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准则。在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上,北京与莫斯科在和平外交政策上第一次出现分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苏联对中国的诸多制约,中苏之间关于和平外交政策的分歧越加难以弥合,最终中共打着"和平旗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世界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9.
美国决策层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判断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对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对华缓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新近公布的解密档案和冷战史研究来看,边界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美中接近;只是当苏联在边界冲突中的表现引起了尼克松政府对其战略意图怀疑时,美国政府才加快了启动对华缓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孙其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5):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外交,也如中国的政治、经济一样,深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斯大林的逝世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得以摆脱苏联的束缚,完全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两国在外交上分道扬镳,却导致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而60年代中苏之间对立和对抗的升级又使中国领导人深感形势严峻,不得不调整外交战略和政策,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终于使中国外交峰回路转,迎来了外交上的春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