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苏共20大之后,中共中央先后于1956年4月5日和12月29日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习惯上称为“一论”“再论”或者“两论”)。这两篇文章不论是在中苏关系史上,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2.
抗战时期以《中苏文化》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人群体,在皖南事变后,学术研究出现明显的转向。皖南事变前,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等马派史家,以古喻今,参与学术论争,发表激烈政见,著述内容偏重革命性;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文化高压政策,迫使马派史家的研究撰述向学术性转变。由此,史学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高潮期,扭转了此前盲目套用、牵强比附的局面,走出了一条既不为古人所役,也不为欧美所使的学术中国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3.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成立“现代中国哲学”课题组,课题设计中包括“中国哲学史”项目,主要是对中国现代哲学产生重大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访谈。这一篇干春松教授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所长陈筠泉先生的访谈即是其中一部分。由于陈筠泉先生丰富的经历,访谈内容涵盖了建国初期派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哲学的缘由、当时苏联大学哲学系的教学模式;中苏论战期间中国哲学教科书的编纂情况;《哲学研究》杂志的复刊以及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法所做的理论准备,在真理标准讨论当中的作用;陈筠泉先生对价值观问题和中国社科院的定位的看法。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现代哲学学科的建立、历史风云中的哲学论争和思想动荡,以及当中的人与事,有重要的价值。现将访谈内容辑要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