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欧洲冷战格局形成以后,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其对日本政策,但是在对日媾和问题上,美国军方与国务院产生了严重分歧。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促成美国决策层在原则上统一了对日方针。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最后决定把日本作为盟国重新武装,单独与之媾和,并为此故意拖延停战谈判。在战局被动的情况下,苏联拒绝签署旧金山和约,并转而采取强硬立场,在朝鲜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构筑了1950年代初期亚洲复杂的政治局面,并成为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72.
近年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表明 ,肯尼迪当政时曾密切关注中苏分歧的发展 ,并试图通过美苏首脑会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延迟中国核武器试验、心理舆论战等手段 ,利用中苏分歧。但是 ,中苏关系尚未达到破裂地步 ,美国政府不敢确信国际共运内部矛盾是不可弥合的 ,不能排除中苏重归于好共同对敌的可能性 ,并认为在中苏之间 ,中国更敌视美国、更坚决地支持世界各地反帝斗争的一方。所以 ,它特别谨慎地注意让中苏分裂的趋势自然发展 ,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促成中苏和解的步骤。其对华政策则保持着比对苏政策更僵硬的立场  相似文献   
73.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全面私有化和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结局,搞乱了国民经济,大大削弱了国家实力.其政治体制改革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搞多党制和自由竞争,致使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导致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比较中苏改革给人以深刻启示: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坚强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与改革成果、改革与稳定、民主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4.
先渠 《当代老年》2010,(4):18-19
1949年1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揭开了中苏同盟的起点。毛泽东亲自为斯大林选好了足有两车皮的寿礼——车江西蜜橘和一车山东大葱,这也是中外外交史上少有的“国礼”。  相似文献   
75.
在国际危机管理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降级手段应对危机,对危机发展的走向和结果有重大影响.以中苏危机为具体案例,分析谈判、第三方干预、威慑和有限战争等管理手段在国际危机降级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处理国际危机,以达到使危机降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中苏文化》是抗战时期由中苏文化协会创办的特殊刊物,旨在宣传中苏两国文化,促进两国人文交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中苏文化》作为抗战历史和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以《中苏文化》与苏联电影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反映1936—1945年期间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的情况,对进一步发掘中苏文化、重新认识抗战文学史、解释苏联电影的工具理性在中国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中苏两党关系看,中苏论战的实质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由来已久,在中苏论战之前,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三国首先与苏共发生冲突。在中苏两党关系史上,苏共在对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上同样表现出极强的大党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并引起中共领导人的不满。在波匈事件期间,中共对苏共多次提出批评。中苏论战全面展开后,面对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苏共对中共采取了围攻的办法,并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但中共始终没有屈服,中苏论战逐步升级,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相似文献   
78.
郭志刚 《中华魂》2012,(8):9-11
问题的由来旅顺口和庙岛列岛、山东半岛蓬莱角共扼渤海海峡,为"京津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旅顺口是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近代以来一直是外国侵略者争夺的重要目标。1897年12月,沙皇俄国海军侵入旅顺港,并强占大连。1898年3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从此,沙俄取得了租借旅顺、大连25年的特权,旅顺口被划为俄国军港,大连湾内有一港也划为俄国军港,其余作为通商口岸。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沙俄的特权,并于1915年在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要求将旅顺、大连的租期延  相似文献   
79.
80.
中苏友好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的一场全国性运动,政府一方面对民众开展关于中苏友好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在各领域聘请苏联专家。宣教活动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改变民众对苏联的负面认识是向苏联学习的先决条件,也迎合了当时中苏两国结成政治同盟这个历史背景。上海在近代以来深受美国影响,所以1949年后首当其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秩序下被改造的对象。通过研究证明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展的中苏友好宣教活动相当成功,达到了政府的预期目的。新中国成立初上海民众根深蒂固的崇拜美国、敌视苏联的观念是如何被扭转的?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在此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苏友好宣教活动对上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场运动?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档案、报刊和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回答这些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