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丁兆东 《理论界》2007,126(6):202-20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议会于1942年派遣访华团,代表英国三大政党,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友好访问。议会上下两院联合派遣访问团出国访问,这在英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英两国关系的状况,此次访问团访华,在中英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2.
再析九一八     
本文粗略地列举了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基本史实.分析了中日、中美、中英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九一八事变已经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九一八事变的特点.分析了学术界不承认九一八事变引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危害和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研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地打上了浓烈的政治烙印.在近代英帝国主义两次侵略西藏期间,<泰晤士报>服务于营造有利于英国在藏利益的舆论环境,涉藏新闻成为带有政治倾向性、阶级利益和作战意图的文本.在辛亥革命期间,<泰晤士报>大肆染指西藏事务,干涉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管辖.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对西方主流媒体和西方民众认知西藏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4.
蔡梓 《人文杂志》2022,(11):48-59
一战后英日关系逆转,英国开始疑惧日本对西沙的经济渗透暗藏军事企图,于1920年主动介入西沙问题。英国基于西沙对日本有用但对自身用处不大的判断,且囿于“十年规则”,以遏止日本侵占西沙为决策目标,逐步形成“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日本势力于20世纪20年代末暂时撤离西沙,法国则从1931年12月起就西沙归属对华交涉。基于西沙可能为己所用的新认知,英国将决策目标提升为遏止任何强国侵占西沙,同样以“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应对法国。1933年,英国开始同时遭到日、德挑战。英国在调整帝国防务战略的同时调适西沙政策,既坚持抵制日本侵占西沙,又于1934年决定在中法西沙交涉中不公开表态,但在对法互动时仍委婉表明它承认西沙属于中国。英国从介入西沙问题到西沙政策定型,均以帝国防务安全为决策立足点,把承认中国对西沙的主权并敦促中国加强行使这一主权作为策略,认为中国保有西沙最符合自身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5.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臣。他出使英国成为亘古以来中外关系之大转变,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新起点。他提出了和平与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则,并据此积极办理中英交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英关系的改善。使英期间,郭嵩焘对中英文化交流亦尽了他最大努力。因此,郭嵩焘出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和中英关系史上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本文考察了20世纪中英关系的变化发展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中英关系的转变向世人昭示,只要双方竭诚合作、摒弃前嫌、求同存异,通过和平谈判不仅可以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可以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中英关系已经汇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成为当代改善国家间关系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提出,英国对中国的工业品出口由于种种原因将十分困难,鸦片贸易是一种比奴隶贸易更严重的祸害。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大炮将中国人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使他们产生了革命斗争的热情;它将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使中国实现同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促进中国旧制度的灭亡;中国的社会发展在同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28.
1948年的"九龙城寨事件"是中英双方围绕战后香港问题的一次较量.整个事件呈现出中英两国外交当局、香港政府、广东地方政府、九龙城寨居民和中国内地民众在"两国多方"格局下的角力.事件之初,国民政府试图利用民众运动与新闻舆论迫使英国让步.但由于广州民众运动过火引发"沙面事件",促使国民政府软化立场转向寻求妥协.而英国则态度谨慎,对于涉及城寨管辖权的问题寸步不让,在谈判过程中以拖待变.整个交涉过程一波三折,最后中英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无果而终.这一事件充分揭示了战后国民政府所处的尴尬地位:中国虽被抬升为世界"五强"之一,但在这强国梦幻之中的外交却仍然是"弱势外交";由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国际新秩序使得中国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国的宰制,国际环境异常险恶;而民族主义情绪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空前高涨,使得作为民族主义与革命意识形态色彩强烈的国民党政权恰恰在利用民族主义这个问题上跛了脚.当然,此番交涉毕竟是1899至1949年间历届中国政府在城寨问题交涉上走得最远的一次.  相似文献   
29.
论“紫石英”号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49年 4月“紫石英”号事件的发生同英国的炮舰政策有关 ,但英国并没有帮助国民党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意图 ,也没有首先炮击解放军阵地。而待命渡江的人民解放军发现外国军舰突然闯入防区 ,在鸣炮示警无效的情况下断然开火 ,则是无可指责的。事件发生后 ,中共和英国均采取了理性的克制态度 ,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谈判达不成协议的症结在于英国不肯承认“擅自侵入”中国内河的“基本错误” ,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令人遗憾的结局  相似文献   
30.
本文根据有关中英文档案和西方传记,评述马嘎特尼在喀什噶尔的早期外交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