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537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709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42.
王丽萍  张琰 《现代交际》2012,(12):66-67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从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入手,从词汇、句法、语篇三方面探讨了思维模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作者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3.
性爱文学:在中西比较中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中、西性爱文化呈现出不同本色和发展进程:前者基本上是在道德意识形态严格制导下的一种单线延展,后者则是在或对立并举、或抑扬有致、或多元兼蓄的形态中发展."性爱"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西方的性爱文学创作往往超逸出既定文化的视域、在符合文学创作本质的方式中不断调整、演变并在一种颇具变革性张力的形态中运行.中国性爱文学则基本与性爱文化取同步发展态势,具体呈现出明清之前、明清之际、20世纪初期和末期等三个不同阶段.从共通性层面审视,中、西性爱文学可分为激情之性爱、浪漫之性爱、融汇之性爱、异化之性爱、不伦之性爱等五种叙事类型,文章对此进行了艺术评析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44.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话是美学重建与超越之路.中西文化的美学对话并非不可能.中西美学形态的互补性、文化不可通约的相对性、共同的时代课题、相同的学术旨归、美学语言境域的开放性、中西交流的实践经验、美学互斥性张力对种族中心主义的遏制与消解,使中西文化的关学对话具有了潜在的和现实的可能性.而中西美学对话的关键是对话者的学术姿态,对话双方必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5.
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并非纯粹的理论建构,其思考路向和问题设定都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问题紧密相关,把美的情感教育落实于具体的"立人"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追求和现实针对性。作为系统的理论建构,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又融合着中西美育思想的精华,在借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传统的同时,又沿着西方哲学固有的传统思路,以"知、情、意"对应"真、美、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美育理论与席勒、康德、卢梭和尼采等人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对于感性、生命、情感,人的个体存在价值及其意义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6.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低值货币本位形成以及长期延续的历史原因,梳理隐藏在这种货币本位格局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机理与变迁逻辑,并尝试性地揭示,作为一种本位演进环节缺失的货币制度,在遭遇已然经历本位嬗递完整过程的外部货币体系的挑战时,所必然面临的货币困境的性质。本文的考察发现,在中国货币演进历史上存在着一种十分奇特的"恋铜情结"现象,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各种利益诉求都纠缠于此,从而形成了一个低水平的货币制度均衡。正是基于这种均衡,曾经负载着无数货币文化荣耀的"交子体系"才显露出其真实的货币面目,这种被誉为全球最早的纸币体系竟然只是覆盖在铜本位之上的一层绚烂"外衣"!循着此后的货币演进路径,铜本位与贵金属货币的冲突此起彼伏,到明清以降则愈演愈烈,并形成了"本位困局"。表面看是货币本位之争,实质上则是既得政治利益与新兴商业利益的殊死竞争,这种竞争随着近代西方高本位货币因素的进入而变得更加纷乱复杂。中西货币体系的冲突迅速凸显出低本位货币制度的"先天劣势",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货币本位的长期低水平徘徊使其丧失嬗递升级的基本功能,从而未能与银行体系建立应有的联系,最终使得中国的货币演进机制一直缺乏微观金融基础的有效支撑。重要的是,这种货币演进机制的缺陷无疑会对当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47.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促使诸多有识之士重新审视儒学经世的内在价值,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宋学与汉学纷争的景象中,能够贯穿晚清学术的一条基本脉络是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进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代发展脉搏相适应的经世思潮;近代中国还要应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从"中本西辅"、"中体西用"、"中西会通"到"兼采中西",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磨合与交流氛围、采纳与排拒的论争。  相似文献   
48.
李银霞 《殷都学刊》2009,30(3):146-148
中西神话在神话起源、神的形象及其变化、神的本性和婚姻文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较中西神话差异有助干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49.
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与之相联系,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认同,其二是承认。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所内含的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承认则以揭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为关注之点。中国哲学的衍化过程,同时涉及"思"与"史"的互动,而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不仅理解为既成之"史",而且也界定为处于生成过程的开放之"思"时,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便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既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哲学"的历史,也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历史"的哲学。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衍化过程中,同时又面临"中西"之辩,"中西"的背后,实质上则是"古今"问题。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供方诱导需求”。然而中西方诱导需求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实证数据的引用以及理论分析,发现中西方诱导需求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竞争程度不同、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声誉机制的建立与否以及医生群体的非理性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化、建立声誉机制、改革医疗付费方式、加强医疗需方教育等路径建议,以期化解中国医生高诱导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