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21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153篇
人才学   17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914篇
理论方法论   317篇
综合类   3418篇
社会学   367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综合性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据历史记载,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是为纪念奥林匹亚神在奥林匹亚的古代平原上举行的。最初的许多运动项目,都源于古希腊神话。  相似文献   
12.
以分析而非综合的方法清理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中因“模仿/表现”二分而引起的概念困惑,在基于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层面消解西方机械二分,在中西文化上下文中重新界定“模仿”和“表现”,以揭示两种文论传统间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3.
14.
古代文学作为历史产物的优秀作品,不因时代的变迁、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减弱其艺术魅力或丧失生命力。古代作品的内涵愈丰富、艺术愈精美,则其超时代、超阶级的感应力愈大。感应力愈强,则拓展读者的层面愈阔,接受者愈众。古代作品对现代人来说,因时变势异,从思想内容、名物典故、山川地理、典章制度到价值观、审美观、心理状态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媒介手段由古汉语(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白话文)这之间虽有承传关系,但二者差异很大,今人要阅读古代作品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语言隔阂”,这就出现了为鉴赏文本创造条件的注解、疏证、笺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程芳银 《学术交流》2005,(10):163-167
中国古代小说是什么时候成型的,这个问题近年来争论颇多。可是过去大多数的学者都遵从鲁迅先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起步,才成型,而到唐传奇时才有真正虚构的成熟的小说作品。其实不然,从先秦的神话传说、诸子杂论以及史传著作三个层面来具体考察,那个时代成型的小说作品很多。原因是神话的虚构,故事化;史传的虚拟,演义化;诸子的编造,文学化。所以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型期不管是从事实上,还是理论上看,都应是先秦时期。无视悠长的先秦时代大量成熟的小说作品,把这一段视为空白,那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历史割断,形成了不衔接的断层。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20岁男子加冠以示成年的礼仪,在魏晋以前备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有相当繁琐的礼仪.冠礼的功能众多,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重点论述了冠礼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主客体及方法,并对冠礼的教育功能做了客观评价,认为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礼仪水平,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家庭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蔡梅良 《船山学刊》2005,(2):119-121
旅游行为的出现,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它们可以被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旅游活动出现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和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并将"行万里路"与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社会各阶层与旅行性质的差异,对不同类别的人的出游活动则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封建帝王及皇室成员外出巡幸天下,被称作"巡游"或"宸游";此外,还有士大夫阶层远途赴任离任过程中的"宦游";文人学士探奇揽胜过程中的"漫游";宗教僧道行踪不定的"云游";政客与哲人四处宣扬道德观念的"周游"等.在古代种种旅行和游览活动中,中国关于朴素的旅游地理论述广泛出现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等各种古代文献中,文入学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有关各地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9.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