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21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153篇
人才学   17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914篇
理论方法论   317篇
综合类   3418篇
社会学   367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李颖 《阴山学刊》2006,19(5):50-53
古代雅典男子对妇女存在着既尊重爱戴又厌恶的两面态度。这种矛盾妇女观的产生与当时的家庭和社会分工、经济原因、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不稳定性以及古代雅典人性观念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探讨清楚这种矛盾的妇女观对于研究古希腊妇女的地位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2.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在长期的人才选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包括人才的重要性、难知性、可测性和人才素质构成的多维性思想,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包括分类比较法、实践鉴别法、自然观察法、民意调查法、绩效考察法、实验试探法等,人才测评的主要技术有口试、面试、纸笔测试和作业测试等.  相似文献   
73.
在中国,巫文化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已经由一种古远的民间信仰转变为文化集体无意识,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髓与血肉里。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先生就探讨过商周时期的巫术,而80年代以来,萧兵等学者讨论楚辞与上古巫术思维的论作,也令人印象弥深。近年来,作为神秘文化核心的巫文化,在戏剧、诗歌、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种类的审美生成探讨中,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关于文学与巫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已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这…  相似文献   
74.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5.
古代息讼之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非讼”意识的支配下,古人认为诉讼是一种导致不安定的因素,因而千方百计予以平息。本文归纳了中国古代司法官吏最惯常使用的几种息讼之术,即拖延、拒绝、感化以及设置“教唆词讼”罪。这些内容揭示了古代诉讼,尤其是民事诉讼的价值被曲解的基本事实,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古代司法活动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古代息讼之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非讼”意识的支配下,古人认为诉讼是一种导致不安定的因素,因而千方百计予以平息。本文归纳了中国古代司法官吏最惯常使用的几种息讼之术,即拖延、拒绝、感化以及设置“教唆词讼”罪。这些内容揭示了古代诉讼,尤其是民事诉讼的价值被曲解的基本事实,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古代司法活动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它们提出了“X+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78.
古代咏物诗品类人多,内容繁杂,涉及的层面极为宽泛。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咏物诗的思想内蕴,通过对诸多作家作品的评述观照,一定程度地揭示出古代咏物诗的时代底蕴和作者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