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8篇
丛书文集   449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23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五四”以来,以诗文评为体系的中国传统文论基本退出了文本阐释的场域。西方话语的大面积空降,在推进中国文论建设的同时,日益影响着中国文论的自主创新式发展,消解着可能的学理话语的分享式革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失语是时代发展和中西互通背景下的使然现象,但如果我们一味地执着于西方话语,沉迷于“普世”的理论,带来的将是比民族话语失声更严重的精神殖民。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有效地“展示”自身的传统文化精华,倡导中西方文化间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与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3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的需求使人们接受了文化融合设计.该文从入口空间的角度阐释了中西方建筑入口的发展演变,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总结了中西方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差异,从中借鉴其设计精髓和文化,以便探索现代入口空间的中西方文化融合设计方法.希望该文的论述能有助于我国入口空间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杨季行 《现代妇女》2014,(4):307-307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中西婚礼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当代中国婚礼增添许多西方文化的元素。本文着重分析中西方婚礼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导致其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
比较是人类认识自己最原本的方式之一。中西智慧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人的实践的历史活动和文化传统之不同特性。西方智慧首先表征为对人和世界的知识论的理性把握,注重形式,认为终极实在可以用形式化东西来把握,通过严密分析、科学精确的理性精神演化出重"自然因果"、规律和法则的科学智慧,同时注重对人的卑劣的情欲的反思、透悟,认为必须要信奉唯一的不变的人格神上帝并创生法律来对治人性之恶。中国智慧表现为对变动不居的宇宙、社会和人生运行规律的一种直觉的参悟、顿悟,认为智慧即是循"道"而行的德性体悟,是来自"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生存实践基础上的顿悟式的常识理性。中国智慧重事实和价值、德性之知、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中西方对智慧的理解就文化传统、认识论、伦理学的种种视角来看确实有差异,而实际上就深层次或大眼光来看,彼此都是相同相容,也是可以相互融合创新的。中西智慧比较不仅要突破西方中心论,也要突破中国中心论,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应内化为公民人格建构的教化实践中。  相似文献   
35.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36.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37.
王丽萍  张琰 《现代交际》2012,(12):66-67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从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入手,从词汇、句法、语篇三方面探讨了思维模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作者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8.
性爱文学:在中西比较中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中、西性爱文化呈现出不同本色和发展进程:前者基本上是在道德意识形态严格制导下的一种单线延展,后者则是在或对立并举、或抑扬有致、或多元兼蓄的形态中发展."性爱"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西方的性爱文学创作往往超逸出既定文化的视域、在符合文学创作本质的方式中不断调整、演变并在一种颇具变革性张力的形态中运行.中国性爱文学则基本与性爱文化取同步发展态势,具体呈现出明清之前、明清之际、20世纪初期和末期等三个不同阶段.从共通性层面审视,中、西性爱文学可分为激情之性爱、浪漫之性爱、融汇之性爱、异化之性爱、不伦之性爱等五种叙事类型,文章对此进行了艺术评析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39.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话是美学重建与超越之路.中西文化的美学对话并非不可能.中西美学形态的互补性、文化不可通约的相对性、共同的时代课题、相同的学术旨归、美学语言境域的开放性、中西交流的实践经验、美学互斥性张力对种族中心主义的遏制与消解,使中西文化的关学对话具有了潜在的和现实的可能性.而中西美学对话的关键是对话者的学术姿态,对话双方必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0.
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并非纯粹的理论建构,其思考路向和问题设定都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问题紧密相关,把美的情感教育落实于具体的"立人"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追求和现实针对性。作为系统的理论建构,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又融合着中西美育思想的精华,在借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传统的同时,又沿着西方哲学固有的传统思路,以"知、情、意"对应"真、美、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美育理论与席勒、康德、卢梭和尼采等人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对于感性、生命、情感,人的个体存在价值及其意义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