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98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管理学   5383篇
劳动科学   297篇
民族学   442篇
人才学   1210篇
人口学   151篇
丛书文集   5573篇
理论方法论   1492篇
综合类   13800篇
社会学   2897篇
统计学   1761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601篇
  2021年   821篇
  2020年   669篇
  2019年   728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599篇
  2016年   846篇
  2015年   1074篇
  2014年   2216篇
  2013年   1862篇
  2012年   2064篇
  2011年   2239篇
  2010年   2098篇
  2009年   2265篇
  2008年   2253篇
  2007年   1690篇
  2006年   1593篇
  2005年   1569篇
  2004年   1273篇
  2003年   1303篇
  2002年   1067篇
  2001年   1095篇
  2000年   838篇
  1999年   327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王平 《人才瞭望》2005,(10):9-9
中部区域人才合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早起步,早主动:晚起步,将被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走区域人才合作之路,是增强中部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2.
今年人代会上,朱镕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了农村问题,这是切中时弊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我国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闵行区统计局徐建华根据该区的实际,专题对“三农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本刊在此作部分刊载,以小见大,供读者对当前上海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23.
24.
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从提高金融风险抵御力的角度,亚洲各国各地区加快了货币合作的步伐,但在目前的国际金融环境和国际货币体系下,实行区域货币合作仍有诸多限制条件。因此,根据时机的成熟程度,亚洲货币合作短期内可选择建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紧急救援安排和区域汇率安排管理的方式,长期目标则是汇率联动乃至建立统一货币。  相似文献   
25.
中国封建社会虽说是一种农业经济、自然经济,但商品经济却是它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催化剂和动力。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主干是个体小生产农业,它要求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自耕农便成为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以经济的手段与劳动者结合,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农业基础之上的是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和货币是中国经济结构涉及的两个特点,而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是封建国家对经济的强大的控制与干预。  相似文献   
26.
马庆栋 《职业时空》2005,(10):48-49
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论述的核心连续两年都是三农问题。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和必由之路。从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职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的时候,面对入世后实力悬殊的国际竞争格局和竞争激烈的国内买方市场,提高职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已是乡镇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7.
张康庄 《探求》2005,(5):65-67
广东与俄罗斯交流合作的积极因素很多,经济互补性极强,今后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合作,开启粤俄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8.
土地改革完成后 ,为发展工业 ,毛泽东领导中国走上了一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 ,使小农经济向集体经营、规模发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对中国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为今天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9.
30.
随着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地区间合理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笔者认为:为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健康发展,仍有必要将一些问题进一步弄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