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0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86篇
管理学   1313篇
劳动科学   104篇
民族学   145篇
人才学   257篇
人口学   35篇
丛书文集   3820篇
理论方法论   742篇
综合类   7217篇
社会学   690篇
统计学   180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451篇
  2014年   924篇
  2013年   740篇
  2012年   785篇
  2011年   987篇
  2010年   915篇
  2009年   992篇
  2008年   1278篇
  2007年   875篇
  2006年   745篇
  2005年   691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563篇
  2002年   492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371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71.
美学上的主客体辩证法用以揭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人作为前设的主体与对象作为前设的客体,二者由对立走向统一。本文以西方古典至现代某些主要美学家的思想流变为线索,对美的辩证法的内在发展作了探讨,指出审美主体和美的客体的前设已经脱离了“存在关系”的原始根基,从而导致美的辩证法走向终结。这种追索或许对人们重新思考美的问题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2.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973.
于冬  踪家峰  高璇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181-185
复杂适应系统突破了把系统元素看成"死"的、被动的对象的观念.在城市信息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中引进了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概念,从主体和环境的互动作用去认识和描述复杂系统行为.以回声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城市信息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可以适应技术和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信息系统的复杂适应结构.  相似文献   
974.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975.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高校学生工作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功能于一体,必须正确认识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本文分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工作特点,提出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76.
思维方式是在主体"先赋"的生理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流活 动而建构和形成起来的。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揭示思维方式的形成背景,思维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思维方 式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77.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有许多性及性变态的描写,这种描写,当时许多卫道者侮以"诲盗诲淫",后来多有论者从社会历史批评,作家批评等多角度进行了批评,说法不一.用拉康的主体间性中的说话主体理论,解读郁达夫小说<沉沦>中的性及性变态描写,指出这种性的欲望只是一个"能指",而其"所指"潜藏在无意识在场的说话主体的言说的欲望中.  相似文献   
978.
"科技伦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的头上;它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问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979.
生态论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是以对"主体"范畴的重构为逻辑起点的,其内容包括生态主体与现代理性的结合;道德规范与"生态语境"的嵌合,以及价值指向递进到生态整体的层面.同时,超越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在更宽广"意义框架"中的理解和定义,而这正集中体现在"主体"手段与意义间的模式转换上.  相似文献   
980.
对历史主体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的层面上。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即“现在”的人。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通过建构历史过程而确证的 ;因而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既在与作为“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中得以表现 ,也在与作为“未来”的历史的关系中得到表现 ,失去任何一方面 ,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都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