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6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156篇
管理学   1483篇
劳动科学   120篇
民族学   417篇
人才学   438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6611篇
理论方法论   1055篇
综合类   13133篇
社会学   1082篇
统计学   185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519篇
  2020年   494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449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328篇
  2013年   1170篇
  2012年   1322篇
  2011年   1528篇
  2010年   1531篇
  2009年   1609篇
  2008年   2038篇
  2007年   1556篇
  2006年   1393篇
  2005年   1283篇
  2004年   1142篇
  2003年   1028篇
  2002年   931篇
  2001年   827篇
  2000年   659篇
  1999年   360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夏太生 《学术交流》2006,(8):160-162
孤愤意识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的主体意识。然而追根溯源,究竟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孤愤意识的作家,这个问题鲜有人论及。屈原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系统表达孤愤意识的署名作家,是中国孤愤文学之祖。屈原的孤愤诗作的美学价值在于具有悲壮、崇高的悲剧美,桀骜不驯的个性张扬之美,香草美人的意境之美,眷念祖国的情感之美。屈原的孤愤文学作品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无数的作家多受其熏陶,孤愤意识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42.
邓小平说:“中国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我认为,这里的“人”既包括了领导客体又包括领导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领导者提高“人本”素养。  相似文献   
43.
论创新教育中的主体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理念,开展创新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如何认识学生的主体因素,激发学生创新的心理动力,完善创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增强创新的能力技巧,这是推进创新教育取得成效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44.
民法的现代化、社会化是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影响民法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的因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的因素对民法的现代化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民法的社会化趋势并没有使民法背离个人自由主义的基础,民法仍然是私法。民法的现代化、社会化使民法主体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这种扩大并非是无限的,因为民法的规范性质、人性基础及民法上的人格概念等具有限定性机能,从而决定了权利主体的范围只能在“人”的范围内展开,因此死者、未来人和珍稀动物等均不能视为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45.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46.
王建芹 《决策》2005,(9):43-45
政府同样是一个利益主体,同样有获得利益的动机。而且,由于掌握公共权力,政府如果不依法行政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其危害性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大。  相似文献   
47.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48.
审美理念系统,以其特有的知识形式反映着人类审美价值的阶位需求。文中论述了人类最有代表性的五种阶位需求,认为虽然它们都反映一定的审美本质,但从生命与价值超越角度考虑,它们的内在思想特色和精神追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49.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芝 《学术交流》2005,(6):147-149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0.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