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61篇
  免费   828篇
  国内免费   180篇
管理学   3248篇
劳动科学   228篇
民族学   833篇
人才学   782篇
人口学   117篇
丛书文集   7801篇
理论方法论   1304篇
综合类   15716篇
社会学   1993篇
统计学   447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659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560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433篇
  2016年   559篇
  2015年   949篇
  2014年   1895篇
  2013年   1593篇
  2012年   1792篇
  2011年   2169篇
  2010年   2004篇
  2009年   2167篇
  2008年   2749篇
  2007年   1898篇
  2006年   1691篇
  2005年   1603篇
  2004年   1494篇
  2003年   1470篇
  2002年   1231篇
  2001年   1117篇
  2000年   913篇
  1999年   431篇
  1998年   254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教育安全问题日渐彰显其价值和紧迫性,随着教育安全研究主体的拓展,需要突破原有研究视角的束缚;随着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丰富,呼唤构建教育安全研究的多维视角。为此,我们提出教育安全研究可供借鉴的若干视角,宏观研究视角可以从教育安全与全球化、区域或国家发展的关系来考察;中观研究视角将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考察,主要考虑教育安全主体的拓展和教育安全多维研究视角的建立;微观研究视角从教育自身出发,考察教育自身及其内部要素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安全的元研究、教育安全问题的历史研究和边境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材中有些规律的给出只是在一些铺垫的基础上提出"可以证明""实验表明""理论计算表明"等。对于这些"可以证明"的内容,教师必须知其所以然。本文从选修3-1、3-2中选择了四处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的通行解读,不仅与作者牛汉的诗学理念相悖,也很难说清楚《悼念一棵枫树》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将牛汉的"悼念"行为放置在现代人与大自然互为主客体的敌对性关系结构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可揭开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的现代性内涵。作为客体的大自然和枫树,实际上是以死亡的特殊方式唤醒了诗人,使诗人从单一可控的主体复活为自由生动的生命个体,因此,《悼念一棵枫树》表达的是一个被拯救了的生命向自己的拯救者发出的致敬和感谢。  相似文献   
16.
美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群殴案引发媒体广泛关注。这起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件发生在介于成年、未成年之间的中国留学生身上,不仅反映出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法律的无知,更折射出相关当事人缺乏敬畏法律的意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前国内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问题。笔者对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刁生虎  王欢 《南都学坛》2022,42(1):46-51
《史记》民族书写体现出司马迁已初步产生了将天下各族视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创设少数民族专传的民族传记书写、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祖出一脉的民族同源书写、倡导和平处理民族纠纷的民族关系书写等三个方面.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汉大一统格局的完成与巩固、家国一体与和合大同的儒家观念以及著家本人的著史意愿与品格三者的交互作用下生成,影响深远,促成了古代中国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局面的稳固.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物质脱贫之后,还有精神脱贫问题.所谓精神脱贫,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水平和观念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整体精神与观念素质平均水平的生存状态.精神脱贫的内涵具有动态变化性,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主要由互相关联的四方面构成:主体意识是基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动参与精神是核心,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表现.四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的丰富内涵.新发展阶段推进精神脱贫:一是要精准识别,摸清精神扶贫对象,这是必要前提;二是加强教育,培养主体意识,这是重要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人,这是关键措施;四是巧用典型,提振精气神,这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