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晓 《现代妇女》2010,(2):18-18
2009年12月8日,瑞典斯德歌尔摩大学讲台上,75岁的黄美芸正在发表一场举世瞩目的获奖演说,她是为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丈夫代言。  相似文献   
22.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他首先赋予马克思哲学一种“诗性实践的本体论”视域,从而架空了物质生产实践概念;其次,他试图瓦解马克思“物质生产第一性”的基本叙事逻辑,提出“消费引导型科层制社会”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概念;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化”的“后现代转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着马克思的政治信仰与哲学理论基本底线。  相似文献   
23.
对于四川道教创始者"三张"的<老子想尔注>,本文着重论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文本的保存和改造;初期道教面貌的真实反映.笔者认为<想尔注>是蜀中道德经学的一门男类学术,其中有不少精华.  相似文献   
24.
对《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从胸怀理想的非凡女性沦落到为妻为母的普通角色的生存现实的描写,女权主义评论从艾略特与女主角命运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寻找批评的靶实,认为作者对女主角的理想诉求的低调处理没有给女性指更好的出路。这种评论往往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独特的女性意识:艾略特除了把女性"三寸金莲"般的心灵空间和边缘地位归咎于男权的无情压制外,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女性群体本身,即对女性自身的弱点与不足进行剖析和展示。女性尴尬的生存现实和女作家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失落,使其在痛楚与无奈中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理性超越。女性应看清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以求改善境遇,避免盲目地采取激进行动。  相似文献   
25.
"撒尔嗬"是至今仍广泛流行在清江流域土家族中的古老丧葬仪礼,本文将其表现形态、逻辑重要主题与欧洲的狂欢节进行比较,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出其狂欢节性质.  相似文献   
26.
17世纪80年代,面对俄国侵略势力东进和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的崛起,漠北的喀尔喀部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强敌环伺的危险局面。仍旧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争斗上。1688年最终为外敌所乘,被噶尔丹击败。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率领部众在紧要关头毅然向清朝中央政府输诚,请求内附,为康熙帝所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7.
马小鹏 《社科纵横》2007,24(4):172-173
《骑兵军》能把生与死,血与痛,勇敢与蛮横,仇恨与残忍,善良与软弱审美化,把人性中最野蛮的和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写得如此精炼和正常,使读者的情感徘徊在崇尚英雄和诅咒屠夫之间。巴别尔的际遇是前苏联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28.
从广义的技术理解出发,埃吕尔认为,技术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作为生活环境的技术不仅直接改变人的生活,而且改变人的思维;技术环境的出现使技术引起的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埃吕尔的技术环境论彰显了技术对人的塑造,揭示了技术批判的困境.当然,埃吕尔的技术环境论也存在局限,本文亦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30.
留住乡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是乡村文化振兴应有之义。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出现碎片化与同质化、“量”与“质”失衡等矛盾,作为文化空间中的真正使用者,村民的互动实践赋予村落文化差异性、乡土性“质”的内涵,对村落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意义重大。通过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及其三元辩证关系分析,结果发现:当地村民在文化空间的感知层面中将文化符号整理成地方性知识体系;在行为层面中通过对文化再生产的自主转场,跨时空对文化进行了重构;在表征层面中借助核心文化特质的知识权力对文化空间中的再生产实践进行规训。由此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重新赋予凋敝的乡村文化社会性意义,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复振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